觀點投書:國民黨敗選後「內鬥」,真的是不好的嗎?

2016-02-05 06:00

? 人氣

前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楊偉中(左二)與草協聯盟成員徐巧芯(右二)、李正皓(右)等發起改革行動。(台北之音提供)

前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楊偉中(左二)與草協聯盟成員徐巧芯(右二)、李正皓(右)等發起改革行動。(台北之音提供)

讀陳長文律師一篇聯合報投書「民進黨改革上路 國民黨還在內鬥 」有感而發,心中有些不同意見。在筆者看來,國民黨現在的內鬥方式其實是漸趨「健康」的,並未如這篇文章評價的那般不堪。把黨內尚且還有許多雜音,當作是還未能展現稱職在野黨的表現,恐不太公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治是牽涉資源重分配的複雜工作,有權力的地方自會有競爭,任何一個大黨豈有不發生內鬥的道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不也正在總統初選「內鬥」嘛?而眼光轉到民進黨身上,前些日子的蘇嘉全柯建銘立院院長之爭,不也是「內鬥」?或者內鬥一詞已經是個負面名詞,但黨內競爭本質上確確實實是內鬥的一種。特別是國民黨正在進行黨主席補選,與民進黨籍總統已誕生,權力定於一尊的情況不可相提並論,寄望國民黨與民進黨一樣很少內鬥不太實際。

內鬥究竟給社會正面或負面觀感,取決在其內涵是良性競爭或者惡性競爭;取決在鬥完後能否砲口一致對外;取決在鬥爭過程中能否盡量公開透明;取決在勝負結果有無開放基層黨員以及社會參與。如果這些事情都有發生,那麼鬥反而是一個提升組織戰鬥力的鍛鍊進程。這一點國民黨過去就做得不好,往往鬥爭都是高來高去的宮廷鬥爭,動輒習慣事先見不得光,先私下喬好,搞得參選人只有一位。表面上看似不傷和氣,實則落敗者忿忿不平而屢屢扯後腿,得勝者也讓社會大眾看不到他哪裡好,因此缺乏社會聲望認同感。

然而這次黨主席補選,這個現象卻大幅改善,這次是續2005與2007年之後,國民黨第一次百花齊放,真正開展非同額競選,扎扎實實把競爭搬到檯面上的黨主席選舉。除此之外,草協聯盟、制度者聯盟、OPEN KMT、關黨工人等也一改國民黨過去青年世代等待老一輩摸頭的文化,比較走敢說敢言路線。從上到下現在勇於把分歧,甚至是對彼此的不爽搬到檯面上講,難道這不是比較健康的模式嘛?

過去國民黨就像是明明很多內傷,卻總憋著不去就醫,不讓大眾知道,一切以「皇城內要和諧」為最高原則。如今大敗了,所有人都受傷慘重,誰無情緒?想放炮就放炮,到底有什麼不好?聲音多到有些紛亂的程度,正好是改變的契機。

當然,陳長文律師看待國民黨內鬥肯定沒有筆者來得樂觀,認為內鬥完了大家也不會真心團結、一致對外,而更可能是分裂的開始,哪怕黨不分裂也會持續私底下惡性鬥爭……這當然不無可能,但筆者仍然相信,大鳴大放起碼能發洩情緒,不致於悶出病。滾石不生苔,若好好把握這一次機會改變國民黨愛說不說宮廷高來高去的陋習,絕對是好事一件。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