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調整結構、活化產銷, 才能解決高麗菜的滯銷

2016-02-14 06:00

? 人氣

重整產銷結構,才能解決高麗菜滯銷問題。(來源:台開心農場)

重整產銷結構,才能解決高麗菜滯銷問題。(來源:台開心農場)

自2012年開始的連續近三年,俗稱菜王的高麗菜因天候因素所致,維持在高價已經一段時間,其中亦讓農民朋友享受到生產的魅力與實質收益。在如此高度吸引力下,育苗業者所育苗株愈來愈多,生產農民也愈種愈廣,農民一直尋找更多、更廣的土地來種植高麗菜,在這樣的生產過程中,貴如黃金的高麗菜,厚實的價格,創造了瘋狂的種植,最終在2015年底、2016年初再次的嚐到惡果,因為過量的生產,價格低如糞土的高麗菜,從菜金跌成了菜土,再次印證和體驗了產銷景氣的循環與菜金菜土的價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先前大選的期間幾乎把高麗菜滯銷的新聞給壓了過去,但是滯銷終究存在,看到了中央與地方政府也積極為了解決高麗菜滯銷的問題,分別以各自所屬的經費大量購買並贈送弱勢團體和社福機構,雖有其效用,但是未能完全解決滯銷的問題,其實過去政府相關單位有推行過解決滯銷的相關政策,但未能貫徹實施,時有所聞,因此特別有感而發的再給予適度的建言,期能做為新政府執政之參考。

產業結構調整、進攻型的產銷

高麗菜是台灣人最喜愛和食用的菜王,也因此被種植的面積也很廣,在2014年種植約有7,897公頃,每公頃可生產47.7公噸,共可生產376,531百萬公噸,年度日批發總量約為467公噸。超過日批發總量,價格就會下滑,若日批發到量超過650公噸,則會造成滯銷現象。所以在了解到高麗菜的批發資料,就可以知道種植面積與消費數量的連動關連性,有了如此的基本資料,就可以有所作為。因此提出以下的可行方式之建議:

1.    源頭種苗生產風險控管
2.    種植生產面積登記制度
3.    需求產銷調控批發機制
4.    鼓勵學生和國軍多食用
5.    強化通路陳列促銷方案 
6.    適當貯藏延長銷售時間
7.    多元加工生產利用模式
8.    擴大國際貿易行銷推動

有了上述八大產銷的積極做法,必能將高麗菜等從育苗、生產、採收、批發、銷售、倉儲、加工和貿易等,進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如此的改變是為了更為有效的行銷與作為,讓廣大的農民朋友在大量生產時,就會了解掌握全台灣種植面積,以面積示警模式,一旦超量種植,源頭的苗株就不易購買,必要時,甚至可以在苗期就給予苗株銷售管控或減少已種於田間的高麗菜,以穩固供需平衡的生產因子,做為面積和產量的調控支撐。

企業做公益助農民認購高麗菜(來源:台灣好新聞)
企業做公益助農民認購高麗菜(來源:台灣好新聞)

產業結構調整,鮮少在農業被提及,但是由於消費習慣與生活飲食,再加上近來的食品安全,均間接促成與誘發傳統農業思維的改變,而這樣的變化,更是引領台灣農業向前進的發展動力。所以,調結構、興農業、振經濟,已是現代農業發展上需要面對和改變的做法。調結構的模式,除了上述的八大作為之外,其實最為有用就是從量、從質去思考,以量的控管、和質的改變,就能找到最佳農業產業升級的結構與型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