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半分鐘事件,引發許多公民團體對於國會運作是否黑箱運作的質疑,進而要求立法院應強化各種使議事進行更為公開透明的機制,透過媒體即時且無保留的轉播是其中主要訴求,此時,建置「國會頻道」又成為公民團體大聲疾呼且致力追求的目標。但,這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建置國會頻道的倡議,最早出現距今至少已10多年。以當時的傳播科技及閱聽眾收聽收視習慣而言,建置國會頻道,透過電視收看立院開會實況,確實是最有效率的媒介選擇。但衡諸目前傳播環境,網路媒體的即時性、主動性、便利性,甚至經濟性,都勝過傳統電視,是否有必要再大花公帑建置國會頻道,有待商榷,以下從幾個面向加以分析。
首先,過去無線電視時代,常論「頻道乃稀有資源」,即使今日數位電視、有線電視時代,頻道仍極為珍貴,應發揮最大效用,花大筆公帑建置一個頻道,只為播送立法院的開會實況,有必要嗎?以「為人民口袋把關」的角度來看,倡議者可否明白指出,建置國會頻道所需經費動輒數億,需要多少人口固定收視,才符合此一預算投入之效益?假定國會頻道開播,每日會在上班上學時間(立院開會時間,理所當然是大多數人的上班上學時間)固定坐在電視機前,收視立委開會的收視人口少之又少,收視率低到不忍卒睹,國會頻道變成人人手中遙控器直接跳過的垃圾頻道,偏偏這個頻道的日常維持,都是由人民納稅錢支應,屆時該如何收拾?
再者,立法院有8個委員會同時開會,傳統電視頻道一次只能收視一個場景,換言之,假如無保留的轉播,那麼一次只能播出一個委員會,那其他七的委員會怎麼辦?公督盟理事長黃秀端日前拜會立法院長蘇嘉全時,甚至提出國會頻道應該有三個頻道,似乎是考慮到前述理由。但這卻正好顯示堅持以舊媒體處理新時代的資訊需求所存在的客觀限制。網路媒體的多元性與主動性,讓使用者能夠以最經濟且最便利的方式,選擇他所需要的訊息。這幾年,感謝公民團體的推動,立法院目前已經有透過網路的即時轉播,任何公民關注某個法案,可以直接上網,選擇任何一個自己有興趣的會議,手指一點,想看哪個委員會,就看哪個委員會,立法院內部網路系統已經建置完成,依筆者實際觀看經驗,只要擴大流量,加大頻寬、改善畫面品質,就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是最便利、最可執行且國庫負擔最少的傳播形式,何苦堅持舊媒體形式呢?
倡議者又常主張,使用網路媒體,需自備手機及負擔相關通信費用,無形中提高人民接近使用媒體的門檻,應以電視,方能普及,使經濟或社會弱勢者也能便於收視。然而,目前看來,國會頻道的建置,幾乎不可能透過蓋電視台,以無線電視的方式播出(無線頻道太稀有),較有可能的是以數位或有線電視系統播送。試問,此類收視不需費用嗎?以目前人手一機的現實來看,假若精算相關成本,真的會比以數位設備透過網路收看國會轉播來得便宜嗎?恐怕未必。
倡議者喜歡舉美國的國會轉播頻道C-SPAN為例,但美國的C-SPAN完全不須政府經費挹注,而是由有線電視業者集體負擔。我國若要建置國會頻道,假若由政府編列預算出資,等於由政府出錢成立頻道並負責其營運,有沒有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相關規定?恐怕也得深入探討。
*作者任職於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