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過度競爭的教育和社會,造就了自我中心主義

2016-02-22 05:40

? 人氣

過度講究競爭的環境,更容易造之自我中心的人。

過度講究競爭的環境,更容易造之自我中心的人。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決定「一個人此生是否自私自利?」的關鍵;在學校教育方面:當一個「真正愛國愛社會的人」發現「自己不是班上前百分之二十聰明的人」,他就不會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步入金字塔社會的中上層」,因此,他打從這一天起,便不再花時間學習外語,而以「成為一個產業中的基層勞力者」為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愛而生的人是根據「自己為社會注入了多少貢獻」來決定要不要自豪;自我中心的人是根據「自己從別人那裡獲得了多少存在感」來決定要不要自豪;自我中心者說了一句話,大家都很重視這句話,其就會感到自豪,自我中心者發現自己說的話沒人重視,其就感到自卑;由於基層勞力者無法指揮任何人做事,在自我中心主義者的認知中,自然是最卑微的行業。

假如全國的中小學生皆愛國愛社會,中小學便只需要為前五分之一聰明的學生開設外語、文言文、二元一次方程式課程,其餘學生自由穿梭於稻農、酪農、果農、水電工、建築工、紡織工等課程中,盡早探究自己的興趣、性向、人格特質適合投身何種產業,並單獨針對「該產業所需要用到的實際技能」熟能生巧。如此而行,每位新生代遲至十六、十七歲,對同一種「對社會有正向幫助的技能」都能夠擁有三、四年的實務經驗,並有能力進入生產線,為機構性社會盡一己之力;沒有背負「非得爬上管理階層不可」的人生使命,新生代自然就有更充足的時間精力聯繫彼此、組織工會,以群體力量向資方爭取合理薪俸。

假如自我中心主義者先天資質良好,成績名列前茅,自然看不起成績不好的同班同學,認為他們長大後,必然是對社會貢獻最少的一群人;在這種自我中心者的認知中:「一個人的能力」與「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呈絕對正相關,金字塔社會尖端的人造福了中低層的人,使後者得以養家活口,而班級中,只有自己和少數同學,有能力在未來步入金字塔社會尖端。

假如自我中心者的先天資質拙劣,仍然發揮著「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毅力,期盼未來能夠晉升中上層社會,成為發號施令的人,而非承受命令的人;這種「人人渴望領導他人,不甘於受他人領導」的社會思潮,造就了台灣驚人的大專院校數量,也為補教界帶來龐大商機;當然,「社會所實際需要的領導者數量」不會因為廣設大學、補習班而增加,擁有大專學位卻從事國中、高職畢業即可勝任的工作,有可能是台灣社會獨有的奇特現象。(假如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的老師體認到自己正依賴升學主義賺錢,自然會積極的在指導學生時鼓吹自我中心主義,呼籲各種資質水準的學生以個人前途為重,唯有脫離金字塔社會的底層,未來才不會過苦日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