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急著想在去年上會期通過《水利法》,但立法院審查受阻後,看到水價調漲出現轉機,經濟部認為只要水價調漲成功,就不必再推耗水費,因此並沒有積極協調審查。隔年一月立法院改選,此法案直接歸零。
1月16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總統,政黨輪替,行政院長張善政表示「表示水價調整屬政府重大政策」,留待新政府決定,可想而知新政府上台短期內絕無調漲水價的可能。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經濟部的政治敏感度有多差,機會稍縱即逝,最後開徵耗水費、水價調整兩頭落空。
而最可惜的是,馬總統好不容易擺脫水價的政治學思維,支持水價調漲,反而是張善政還沒交接給新政府,好不容易談好的事,又把水價問題調回政治考量層面,自己把自己困住,遠遠跟不上台北市的腳步。
連兩年雨量低於2000毫米,缺水風險仍高
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雨量變多,跟前年的枯旱相差很大,於是枯旱期間行政院說了許多的因應方案,最近也沒在談了,水庫滿滿,呈現水資源的太平景象。不過水利署統計,去年的總雨量只有1,807毫米、前年1,643毫米,是十年來唯一雨量低於2千毫米的兩年,比平均值2,500毫米少了四分之一。
所以,台灣未來的缺水風險依然存在,加上許多開發用水還會持續增加,各種因應的政策工具要跟上來。節水、減漏都是必須做的,而開發自來水以外的水源更是重要,去年水利署唯一修法成功的是12月14日通過的《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如果推動成功,不但台灣未來更有能力調適氣候變遷引發的缺水危機,而且也開啟再生水產業的契機。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今年因為適逢反聖嬰隔年,統計上台灣的春雨會較多,今年也也的確有這種特性,南方水氣擾動較為活躍,是近幾年來春雨較多的時候。不過梅雨的不確定很高,而氣候變遷產生的乾旱、雨量強度、下雨時間都面臨改變,水資源不是傳統工程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別把自身的管理責任推給氣候變遷,才能因應未來的水資源挑戰。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