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在台灣常常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除了議題本身與環境、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等各個面向關係密切且錯綜複雜外,若因有特定目的或立場而操作能源議題,更可能讓台灣能源的發展陷入窘境與困境。
其實,各種能源的選用,都有其優劣、利弊,如果刻意偏好或偏廢某種能源,就值得商榷了。首先,以核能議題來說,鼓吹者不外乎強調「核能最便宜」與「其他國家都在用核電」。然而,核電最便宜在國際上早已是過時的說法,因為核電的成本問題從來就不在發電成本,而是繼續使用核電後所衍生的核後端成本、核災風險與核廢料處理,其中光是核後端成本就至少超過4,500億,更不要說核能爭議紛紛擾擾的社會成本,這才是核電最大的成本,也是真正關鍵問題所在。
而核電在國際上的發展,根據最新的《2018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排除中國後,核能發電量已連續三年下滑;同時,全球興建中的核電機組數量更是從2013年68座下降至2018年50座,且其中至少33座無法如期完工,已經連續5年呈下滑趨勢,明顯呈現了全球正在減少核電的趨勢。
至於部分人士喜歡把反核運動歸咎於政治對立,這不但是對近二、三十年來支持反核民眾的不尊重,也無助解決台灣長期的核電爭議。要知道,近二、三十年來社會反核運動主因,主要是來自於對核能安全風險的擔心(如2011年日本311事件後形成的全民反核運動),與無法處理的核廢料處理問題(如蘭嶼核廢料處置),對於這些民眾的自發性行為,不論我們的立場如何時都應給與尊重。
其次,多數的論調總喜歡以傳統能源的眼光來看待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因為具有低碳、自主與分散式的特性,已經成為全球公認未來能源發展的主流,尤其在極度缺乏自主能源的台灣來講,再生能源的 發展有其必要性跟急迫性。面對新興能源,我們不應以傳統思維刻意忽視其未來性來反對它,反而應該要凸顯出它的優點,更應該及早布局自主、分散式的再生能源,才不會與世界脫節。
再者,以最近討論很熱烈的離岸風電為例,台灣難得擁有世界級的離岸風場,應是我們全民的珍貴資產,也是國際欽羨的對象;政府透過躉購、競價並行制度,以躉購建立本土產業鏈能量,以競價讓整體購電支出減少,達成產業、能源及經濟效益三贏的效益。然而,近來卻因為媒體上充斥著諸如離岸風電每年進貢近千億給外商的不實說法,而這些說法竟然僅建立在所有開發商皆與政府簽訂5.8元/度躉購合約與事實不符的假設下,錯誤資訊的流竄,足以扼殺剛於起步階段的離岸風電,對於急須發展再生能源的我國而言,實在可惜。
現在來看每度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都在5元以上,相當貴,但若時間往後推10年、20年,隨著化石燃料的逐漸匱乏,傳統發電方式的發電成本也將逐步上升,那時候再回過頭來看,或許現在的躉購費率並不像外界所想像那樣不合理了。
當全球已經快速布局再生能源,並藉由掌握新能源科技、提高能源自主性,進而創造國家新經濟發展動能利基的當下,台灣能源還陷在傳統能源之爭與錯誤資訊的泥淖中進退維谷,新能源政策還能有多少開拓空間,著實令人擔慮。
*作者為退休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