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廉潔專業的政府與官員,台灣有嗎?
相較過去,國民黨政府頂多以政策支持企業,從資金、土地取得到到開放政策─甚至有些租稅獎勵還減少甚至取消,對新創事業的獎勵主要從制度面著眼(開發基金對新創事業的投資算是低),國民黨的路還算是依循華盛頓共識之路。
不過,新政府這種大幅擴張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直接由政府投資並主導企業與產業的作法,卻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政府「挑選優勢者」要能成功,一定要有準確的眼光,這代表的是:除了廉潔、不惡搞政商關係的政府與官員外,同時也需要高度的專業能力。台灣有這個條件嗎?
只要開了這條路,幾乎難有例外的是必然弊端叢生,未來創業者、搞企業者,最重要的要務不再是專注本業的技術與專業,而是搞好與掌權者、官員的政商關係,設法從政府各種基金中多撈點投資油水。
創造弊端與尋租空間
雖然政策出發點是以提振經濟、扶植新創事業、甚至支持半導體產業打國家隊等響亮且可昭天日的理由,但不會有例外的是:只要政府的手伸得更長、更深入的到經濟體系、最後到達個別企業中,其中永遠存在著非常多且防不勝防的灰色、尋租空間,會引來各方牛鬼蛇神。
當年印度經濟改革前,幾乎所有經濟行為都必須向政府申請、核發執照,理由當然都非常冠冕堂皇,但最後創造的是效率低落、貪腐橫行的政府與經濟體。中國的投資審批制,從地方到中央官員可以給企業的優惠、獎勵,也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尋租空間─曾聽一位在中國某城市房地產投資數量最多的台商「驕傲」的說:XX城那個官員沒收過我的錢?
台灣的人性─或是說官員品格,一定比中、印兩國高尚嗎?必須承認,實在讓人沒那個信心;要把那麼多的錢與權、經濟與產業的前景,全部交到這個政府、這些官員手上,你放心嗎?
再談實際例子,新政府要「打國家隊」,如果沒有透過挹注企業資金方式為之,而以協助廠商組聯盟等方式,當然問題不大─但相對的廠商也可不理你。但如果是直接投資,或是援救可能被紅色供應鏈收購的企業,那麼要如何選擇?而且,問題不是選擇投資之後就了事,還有未來經營的問題。
例如台灣品牌之光宏碁電腦現在股價低、市值小,一直有傳言可能被中國企業收購;如果政府基金決定投資宏碁、要打國家隊,但接著引來的問題是:為什麼選擇一個更弱的宏碁,而不是實力更好的華碩?即使政府投資後,如無經營能力,也許幾年後投資可能付諸東流,政府可以如此虛擲納稅人的錢嗎?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其實潛藏著非常多問題與風險。
兩兆雙星與四大慘業的記憶
而如果今天政府選定一個產業、甚至一個企業決定大力投資扶植,集中所有資源協助,但卻可能出現全盤皆輸的慘狀。社會該記得過去阿扁時代台灣強壓兩兆雙星,及最後出現的「四大慘業」─當年至少政府只是政策大力支持,而不是直接拿錢投資這些產業與企業,如果政府直接投資,單是幾個DRAM廠商的負債就有4千多億、單年虧損千億元,政府要承擔多少?今日打國家隊、搞政府投資公司、類主權基金、政府設投資銀行,全部都是拿納稅人的錢去壓企業。一旦失利、投資失敗─肯定會有許多失敗例子,怎麼辦?誰負責?
台灣還應該、能夠這樣搞經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