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的水環境建設包含「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三大主軸,而「水與環境」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總預算規模280億元,屬於競爭型預算,每批次由各縣市政府提案、河川局彙整並召集專家學者初步審查、水利署評分排列先後順序、最後由經濟部核定。最初,「水與環境」希望還水於民,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認識水文生態,後來反彈聲浪卻層出不窮,環團和立委更連袂呼籲中央暫緩執行「水與環境」預算、對現有計畫通盤檢討。
明明有層層審查把關,為什麼很多案子還是發生與地方民眾想像不合、生態反遭破壞的情況?1月初一場記者會上,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劉志堅甚至批評前瞻水環境帶來中央撒錢、地方搶錢的亂象,形容其為「綁樁式」的預算編列方式。其中「生態檢核機制」或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生態檢核機制」有名無實?他嘆:發現棲地破壞為時已晚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2017)年4月行文各單位,要求辦理新建工程時,應執行「生態檢核作業」,前瞻基礎建設的各項計畫自然也包含在內。如苗栗卓蘭鎮公所要在濕地上蓋一座石虎形狀的公園,施工階段卻被揭露大面積破壞原有綠地,反而導致石虎棲地不保。環團質疑,該計畫周邊曾出現數起石虎路殺紀錄、卻遭忽視,該計畫在核定時的生態檢核到底做了哪些事?
又如台中的南勢溪環境營造案,大肚山學會召集人吳金樹直言,該計畫相當於沒有做過生態檢核。他說明自己曾任台中市水利局委外進行之台中市湧泉調查計畫的審查委員,後來調查結論出爐,對於南勢溪中游、也就是竹枝工法與土石駁全遭剷除之處,評為植物覆蓋率高、且生態十分豐富,為維持較天然的環境不宜開發變動。
吳金樹表示,而後台中市府直接沿用湧泉調查計畫的結果作為「南勢溪環境營造」的生態檢核資料。基於對台中市湧泉的了解,吳曾接受水利局的諮詢,並給予沿用竹枝工法維持原始特色、需考量永續生態保護、若要改造,可從上下游水泥化較深的地方著手復原生態、採用綠色工法…等建議。
沒想到,正式開始施工後,迎來一條筆直得失去河川原有蜿蜒樣貌、柳枝取代竹枝、水泥覆蓋的河道,等到學會發現台灣特有種南海溪蟹的蹤跡時,也為時已晚。目前南勢溪的支流還有南海溪蟹出沒,而被清除的竹枝、土石駁孔隙有多少物種隨之無家可歸,卻再也無法統計了。
生態檢核如何落實?環團籲公民參與、資訊透明
對此,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陳郁屏說,公共工程單位只要求必須執行生態檢核,卻沒有訂定明確可依循的機制,要各單位參酌經驗施行,過去水利署、水利局所執行的生態檢核多用在上游水利、水保工程上,但「水與環境」目標為親水護水,多針對中下游河段,不同以往的工程目的,同一套生態檢核機制,從觀念、和河川區位來看,都不適用於現在的水環境改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