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刑氛圍蔓延全台,因私刑而面對法律制裁也在所不惜者,大有人在。無論是如鯁在喉的除之而後快,或是情緒上圖個痛快,私刑,終究不是文明該有的答案。甫留任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活動上被藝人打了一巴掌,驚恐的表情,震撼全台,而動手的藝人「只賞她一巴掌已經太便宜她」的雲淡風輕,也引起輿論的撻罰。
就在前一天,一場228事件民軍27部隊警備長的黃圳島(黃金島)告別式上,到現場致意的馬英九遭到獨派人士比中指、嗆聲、丟鞋,多位民進黨官員,也包括這次摑掌事件的「苦主」鄭麗君在內,無人對該暴力事件提出譴責,這樣的態度來緬懷一位綠營口中「民主農夫、抗暴戰士」,現在看來卻多幾分諷刺。
「去蔣」的公平性與適當性,並未獲得社會共識,「功過並陳」來看待蔣的要求,亦從未被民進黨政府所接受。從陳菊擔任高雄市長時將文化中心內的蔣中正銅像大卸兩百餘塊,校園內煽動親綠學子對銅像潑漆羞辱,到近年獨派以砍銅像頭作為政治訴求,綠營立委要求國軍將蔣中正銅像自營區移除,壟斷式的把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與去留外包給獨派團體,陵寢遭潑漆,銅像遭蛋洗,沒有人因此而流血,但去蔣手段,卻總讓社會佈滿血腥味。
「去蔣」的橋段,從來不是為修補任何社會裂痕而撰寫,而是為了餵食政治所需的仇恨養分所設計。這一巴掌,自然阻擋不了鄭麗君執行去蔣的仇恨與決心,但卻證明在執政者不斷撩撥仇恨下, 社會對立的「煞車皮」早已被磨光的事實。淡定看著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受辱,等到自己受辱了才稱「民主不容受到傷害」, 鄭麗君對民主價值的定義,一如對歷史選擇性的標準,讓人意外看見這位文化部長用「去蔣」在台灣社會扎下的出血點。
這一巴掌,也打出了本該維護歷史真相的國民黨,卻選擇隨波逐流的怯懦。承載著國家的重要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卻甘於以「觀光效益」來維護其價值,一段歷史論述廉價的變成老藝人在肢體上的宣洩,模糊重點的私刑,反而讓名不正言不順的「去蔣私刑」,突然走得更理所當然。
施暴的女士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畢竟不是每次違法都能以「政治事件、不完全是法律事件」獲得赦免,摑掌之後的「去蔣」也將讓台灣社會繼續失血。缺乏理性的私刑文化本不該存在於民主社會,但執政者的偏激粗暴,選擇性的政治司法,又豈應容於法治國家?
*作者為自由作家,前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會長 ,更多文章請見「評見不移-吳程遠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