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躉購費率討論進入白熱化階段,除開發商呼籲政府別降價,歐盟經貿辦事處、丹麥商務辦事處及德國在台協會等3駐台外館今(22)日也主動找來專家分享歐洲經驗。會中專家直言台灣有成為亞洲第2大風電市場的潛力,應避免像法國一樣因為政策大幅變動,導致錯失能創造就業機會及便宜電力的機會。
國際風電組織全球風能委員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指出,全球離岸風電市場還在持續成長,未來10年預計每年將新增15GW的裝置容量,而主要成長來源都將位於亞洲。GWEC也預估,2020年後亞洲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市場,而台灣則有機會成為僅次於中國的離岸風電市場。
亞洲將成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市場
丹麥能源、公共事業與氣候部顧問Anna Riis Hedegaard指出,丹麥選擇發展離岸風電後,至今已創造沃旭能源及維特斯(Vestas)2大上市公司,更創造超過3萬個就業機會、占全國私部門就業人口2.35%。她說,相較英國還在使用比離岸風電貴2倍的核電,離岸風電因成本逐年下降,也讓離岸風電占比達5成的丹麥,享有全歐最便宜的稅前電價。
法國風電政策搖擺 減3成補助
歐洲經驗中,也有失敗例子可借鏡。GWEC以法國為例,指當地2012年開始啟動離岸風電招標計畫,卻因漁業權、保護區及法律訴訟等爭議而停擺。政府解決障礙後,又一下子減少3成補助,讓業者縮手,至今沒有任何風場能繼續推動,去年原訂要新開放招標的風場也無限期延遲。
GWEC執行長班‧巴克威爾(Ben Backwell)指出,法國政策突然改變,導致風場簽約計畫停滯,至今只蓋好2MW的風場,其他預計建設的製造及安裝中心皆未落成,預計創造的工作機會也不如預計。他直言,台灣是目前亞洲發展離岸風電的先驅,但政策不穩定可能讓整體發展倒退,台灣也會因此錯失讓產業落地生根的機會。
Anna Riis Hedegaard也坦言,現在是台灣建立離岸風電產業、創造未來數10年就業機會的關鍵時刻,如果開發商最後真的因投資環境改變而選擇離開,「台灣可能很難再把這些業者找回來。」
歐商賺大錢?德學者:投資回台供應鏈手中
德國離岸風電推手之一的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German Offshore Wind Energy Foundation)教授Martin Skiba則說,目前台灣社會對離岸風電及競標價格有不少錯誤認知,更認為歐商會藉此賺大錢,事實上許多投資都會回到台灣供應鏈手中。
清大科法所教授范建得說,政府如果要讓政策轉向,應清楚說明究竟聽到了什麼樣的「民意」,讓外界了解做出這些決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