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預計下周就要公告2019年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其中離岸風電費率成為焦點之一。面對外界質疑費率過高將圖利外商、或外商只是想來借錢,德國開發商達德能源(wpd)今(22)日回應,躉購費率不是如外界所言「被外國人賺走」,而是能扶植台廠成為亞洲離岸風電供應鏈的一環,銀行也不會放任業者「賺錢後就跑」。
wpd目前在台開發雲林及桃園2處離岸風場,其中規模640MW的雲林風場計畫2020年建造完成,目前已取得籌設許可、與台電簽定適用2018年費率的躉購合約,也通過工業局的本土化審查。而350MW的桃園風場預計2021年完工,目前還未取得籌設許可,需適用2019年的躉購費率。
「躉購費率不只是投資風場開發商,更是投資本土產業」
曾參與歐洲24座風場專案融資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基礎建設部門負責人彼得‧舍費爾(Peter Schäfer)指出,德國再生能源躉購機制持續18年後才改用競制,期間躉購價格僅為緩步下降,也因此在歐洲培育出多間供應全球市場的風機組裝廠。他提醒,台灣現在的躉購費率,不只是投資風場開發商,更是投資本土產業,讓台灣建立成為亞洲風電出口地的基礎。
wpd董事總經理歐貝合信(Achim Berger Olsen)則指出,目前只有2家開發商簽到2018年的躉購費率,但台灣的風電供應鏈無法因此建立,需要其他更多開發商獲得同樣水準的費率,才能為整體供應鏈建立經濟規模,「今年的費率比去年更重要。」
歐貝合信說,台廠已有一定製造水準,但為風電設置新的廠房或機械,需要新的投資,也因此讓初期的幾個風場造價較高。他坦言,目前收到幾家台廠的產品報價,價格的確比歐洲要來得高,也因此才會希望政府盡早確定躉購價格,才能計算可接受的產品價格。
歐貝合信也進一步指出,能源局設下滿發時數上限,同樣不利台灣風機供應鏈發展。他說明,風機越好,滿發小時數則較高。若政府費率設滿發時數上限,則業者就只會選擇便宜、效率較差的風機,台廠也因此只能製造技術過時的便宜風機,反而不利在地供應鏈與國際最新技術接軌。
外界憂心開發商落跑,銀行:不會任憑業者出脫風場
躉購費率之外,面對近期外界批評業者可能會在簽下高額躉購費率後10年就「落跑」、「留下破銅爛鐵」,KfW基礎建設部門副總裁安德魯‧艾克哈德(Andrew Eckhardt)則指出,若開發商要賣掉風場,銀行也會進行KYC(Know your customer)調查 ,並不會任憑業者出脫風場。他也強調,交易也只會讓風場換人營運,風場所發出的電力、及隨之建立的供應鏈都不會消失,「對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差別。」
「我們經手24件風場專案融資,沒有賠過一毛錢,」艾克哈德表示,表面上看來風場7成5的資金由銀行出借,但一旦開發商確認無法蓋完風場,銀行有權接手風場全數股權後再售出。此外,即使風場建造必須追加預算,也是投資人要出錢,銀行不會有損失。
艾克哈德也進一步澄清,專案融資並非像部分批評者認為將風險全數轉嫁到本土銀行身上,而是由開發商及銀行等共同分攤,本土銀行也有一定的評估及避險機制。此外,相較企業融資,專案融資需經歷更多不同的銀行團稽核及決策程序,專案內容會更為周全,過往經專案融資興建的風場,違約率及償還率表現也都較企業融資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