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國兩會在北京盛大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月五日在大會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及,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在六點五到七的區間,而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也不斷地強調,中國的經濟不會硬著陸。由於中國的經濟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以至於能否保持過往的高速成長,遂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然而,若仔細探究經濟成長背後的意義,便會發現,中國其實早已深陷經濟成長的迷思而難以抽身。
「經濟成長」開始為世人所注目,最早可以回溯自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大量工業的發展,幾個先進的工業國家,其經濟成長相較以十八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出現跳躍式的成長,從而,在工業革命成果逐漸普及於世界各地的同時,經濟成長遂成為各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普遍衡量指標。易言之,自工業革命之後,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經濟成長』,不僅是形式上可以看出一國的發展,更可以藉以衡量比較,實質上,一國國民的生活水準的提升與進步。在這個階段,除了少數經濟衰退週期的調整,絕大多數時候,經濟成長伴隨著更均富的社會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倘若站在人民福祉提升的角度來看,毋寧,經濟成長的實質意義,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關心的。
然而,在1980年代之後,社會開始瀰漫一股強烈的功利主義與物質主義,追求物質利益的背後隨之而來的是,對創造財富的偏執、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對於經濟不斷成長的幻想。最重要的轉捩點,無遺落在蘇聯瓦解,成為壓垮社會主義冀望成為主流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資本主義在華盛頓共識如海嘯般的席捲全球下,遂造就了今日,絕大多數這個世界上的國家,都受到了經濟成長這個圈套的制約,彷彿經濟成長成了每個國家唯一存在的目的,而人民實際的福祉,社會集體的安全,則在華盛頓共識追求盡可能的私有化之下,逐漸從眾人的目光中消逝。經濟成長的存在,也從過去兼具形式與實質的意義,退減至只剩下形式上,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量體膨脹程度的冷冰冰指標,與人民實際生存溫飽的生活品質嘎然脫離。於是乎,經濟持續成長,而貧富差距的懸殊也以驚人的速度擴大中。
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初期,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確實創造了一批均富的新階層,而此一現象也成為其他廣大鄉村農民,前撲後進地奔向城市中,追趕上先進群體的強烈動機。改革初期的成長紅利,一如共產黨所主張的平均概念,雨露均霑地給了這群努力追趕上改革步伐的人群。而這段期間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中國模式崛起的奇蹟更加強了共產黨威權統治的正當性。然而,在金錢與權力的裙帶關係交錯下,當改革的紅利開始走向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的口袋,而不再是廣大群體都能共享的福祉。於是,共產黨統治的國家,出現了驚人貧富差距的諷刺現象。蟻族、蝸居的出現,猶如一把熊熊烈火,煽動起人民心中對於利益分配不公的不滿,暴亂、動盪開始此起彼落的如狼煙般燃起於中國境內無數的城市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