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傳說:台北劍潭、台中劍井都插了鄭成功的劍?

2016-02-02 16:03

? 人氣

日本時代明信片上的台北圓山劍潭寺。(圖/貓頭鷹出版)

日本時代明信片上的台北圓山劍潭寺。(圖/貓頭鷹出版)

台北市士林區的劍潭、台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地名由來都有鄭成功插劍取水或擲劍鎮妖的傳說,這是真的假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答案很清楚:假的。

首先,南明將領鄭成功在一六六一年四月率軍入台,花了九個月驅逐荷蘭人,再過四個月去世,都沒有離開台南。其次,中國自漢代就有將軍插劍於地、冒出泉水的「劍泉」傳說,台灣劍潭、劍井地名由來出現的類似說法,應該是早年文人雅士的附會之作。事實上,潭的定義是深水池,而台北的劍潭根本就不是潭,這裡本是基隆河的一段。

1 臺北圓山劍潭寺.JPG
日本時代明信片上的台北圓山劍潭寺。(圖/貓頭鷹出版)

但民間仍然相傳,鄭成功率軍至此,因沒水喝,就拔劍插地,湧出泉水成潭;或說鄭成功率軍經此河流,遇見巨龜興風作浪,就擲劍於河,制伏妖怪。今天,以劍潭為名的劍潭山(圓山),還有一座主祀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忠宮」,據說創建於日本時代一九二七年,分香自台南的延平郡王祠。

台北劍潭地名的插劍說,除了說是鄭成功插的,還有說是荷蘭人插的。

清代曾在台灣任官十年的尹士俍,在離開台灣前編纂完成的《臺灣志略》(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有一段關於台北劍潭的記載:「劍潭,有樹名茄苳,高聳障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

此外,《淡水廳志》(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也記載:「每黑夜或風雨時,輒有紅光燭天,相傳底有荷蘭古劍,故氣上騰也」,所以「劍潭夜光」曾是淡水八景之一。

日本時代日本文人安倍明義所寫的《台灣地名研究》,對劍潭地名還有一說:鄭成功把荷蘭人趕到台北,荷蘭人棄劍於潭逃走,故名劍潭。

荷蘭人插劍之說,原被視為無稽之談,因為完全不知從何而來?但後來從一張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找到了此說的依據。

2-1 大臺北.jpg
一六五四年由荷蘭人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圖中編號8的位置,標示Langeracq,意指直長的河段。編號10的位置,標示Marnats bos,意指「馬那特」森林,位於今日的劍潭山位置。(圖/貓頭鷹出版)

這張地圖以荷蘭文標示很多基隆河沿岸的地名,在劍潭河段標示Langeracq,意思是直長的河段;在劍潭山標示Marnats bos,意思是「馬那特」山林。另根據荷蘭文獻記載,一六五四年前後,荷蘭人因台南需要建材,曾幾次派人到台北劍潭一帶伐木,但發現當地木材不甚合用。

我們可以據此推論:台北劍潭一帶的茄苳樹,質地不夠堅硬,如果解釋成荷蘭人來此砍樹,留下一些工具在樹幹中,也算與傳說相符了。

3 大甲劍井(國姓井)紀史(Yuriy kosygin )此檔案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未在地化版本條款授權。.jpg
一八八五年大甲劍井(國姓井)紀史。此時大甲鎮屬台北府新竹縣,新竹縣縣境範圍包含今日的台中市,北以頭重溪,南以大甲溪為界。(圖/Yuriy kosygin@Wikimedia Commons)

台中大甲的劍井,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已在此立碑「國姓井」。井旁碑記寫著:「台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圍困於山頂缺乏水源,部將以寶劍插地得甘泉,之後大旱不涸……」這碑記寫得有點含糊,如果說是鄭成功本人插劍,就不符史實;如果說是鄭成功的部將插劍,則才有可能。

至於苗栗縣造橋鄉的劍潭,應該是清代之後才出現的地名傳說,但插劍者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鄭成功,另一說則變成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的民變領袖林爽文。

4 朱印船.jpg
朱印船。出自小早川篤四郎,《台湾歷史画帖》(臺南市役所,一九三九)(圖/貓頭鷹出版)

雖然鄭成功未到台中、苗栗,但在一六七○年代,鄭氏王朝為了安頓大量軍隊,就實施兵農合一的屯田制,曾派軍隊前往各地屯墾,也抵達台中一帶,侵犯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因此,在談此地的鄭成功傳說時,當反思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傷害。

本文摘錄自《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