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自古以來看天吃飯,很多時候豐產並不能豐收。今天和農會功能類似的供銷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銷兩難,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和專業合作社開展各種形式的產銷對接,建立健全聯結機制,形成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
如今中國的不少農產品都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賣到全國各地,這裡面物流配送是關鍵。一些民營物流公司對偏遠的農村市場並沒有興趣,而供銷社分佈各地的網點無疑打通了打通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
今天中國農村土地的經營權可以自由流轉,農民可以選擇託管給供銷社生產經營,也可以自主經營,這完全是市場經濟行為。
其次,計劃經濟早就被證明是條死路,中共不會如此蠢笨。當年實行計劃經濟的共產主義國家,今天要不早已煙消雲散,要不掛社會主義的「羊頭」,賣資本主義的「狗肉」,就算如朝鮮一樣純潔的共產主義國家,也出現了市場經濟。
中共建政後,通過公私合營、社會主義改造一步步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時代,小到火柴的產量都要由黨委領導拍板決定,當時生產沒有積極性,銷售沒有熱情,商品還一票難求,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國家積貧積弱,國際上自然也沒有話語權,當時對岸的中華國民才代表中國。
今天中共之所以能在國內「頤指氣使」,國際上「揚眉吐氣」,正是靠著四十多年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激發了社會的活力,累積了巨額財富。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早已寫入中共憲法,如果想改弦易轍,恐怕沒有延長主席任期那麼簡單,到時候地動山搖都有可能,中共為什麼要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呢?
今天中國供銷社和臺灣的北農也很像,它們的首長不過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沒有人會去在意。北農自從韓國瑜任總經理,才開始有人關注,沒想到韓國瑜後來搞得風生水起,還掀起了韓流,成功挑戰高雄市長寶座,成為國民黨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今天劉士余比當時的韓國瑜有優勢,他在任證監會主席的時候就被大眾知曉。如果他也能像韓國瑜一樣掀起韓流,照顧更多農民的利益,未嘗不是件好事。
接韓國瑜班的吳音寧,雖然被議員譏笑看不懂財務報表,資質平庸,但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北農是一家民間公司」,對於今天的中國供銷社卻很有意義。
人有時難免沉醉于往昔的崢嶸歲月,一個國家或公司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總會有太多歷史負擔。如果真想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為什麼不改名以示決心呢?
*作者為流亡海外寫作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