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才提筆寫小說,首本作品更維持德國周刊《明鏡》最暢銷書籍榜首54周,且被譯成逾35種語言在全球發行,當被問及最初是否想過作品會廣受好評,職業律師出身的席拉赫直言:「如果作家說預期自己的作品會受歡迎,這一定不是真的,且若把成名當成寫作目標,那是錯誤行為。」他也說,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有些共同感受,而他的作品可能就是觸動讀者內心,才會獲得大眾青睞。
觸動大眾共同感受 首本作品全球暢銷
「說自己作品抓住讀者的心,這樣可能不是很好的回答」,55歲的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13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聊到自己2009年出版的首本作品《罪行》(Verbrechen)深受好評,「但我確實收到讀者來信,對方是位住在南美洲山區的太太,她說我作品中的人物跟她兒子好像,問我認不認識她兒子,想當然我根本不認識,不過這代表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個共同感受」。
席拉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寂寞、孤獨、難過的感受,且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只是當下時刻,並無永續狀態,如果一直停留在幸福的當下,久了或許也會變得很枯燥乏味。」席拉赫來自西斯拉夫民族「索布人」(Sorbs)名門家族,人生第一本作品是在13歲寫成,「但當時朋友說當作家很窮,還有住在潮濕的地下室孤老而死,而我家族400年來出了很多律師,所以我也選擇走上律師之路」。
提升公眾法律常識關鍵:敘述簡單易懂
席拉赫擔任律師期間,共經手100多件殺人案、700多起刑事訴訟,「我只能專心過一種人生,因為我當律師,所以寫作都與法律有關,若我當初沒當律師,作品就會以別的事物為題材」。只是當了15年律師之後,怎會想要提筆寫小說?「因為晚上睡不著,就想說來寫點東西」,席拉赫還幽默回道:「我知道這個回答很爛,若是說經歷墜機這類的重大事件而想寫作,或許會很吸引人。」
2009年《罪行》出版後,席拉赫就沒再出庭,2014年正式揮別律師生涯,從原本任職的律師事務所退休。席拉赫的作品以處理過的案件為例,帶入法律知識,當被問及如何提升大眾的法律常識,他直言:「要用簡單的方式解釋,媒體或法官使用的專業術語太複雜,不易民眾理解吸收。」席拉赫也認同參審制和陪審制,「讓民眾有參與司法的機會,判決也能融入民意,這樣法律較受大眾信任」。
寫作無捷徑 席拉赫建議遵守3原則
席拉赫的作品也被翻拍成電影和舞台劇,對於創作過程是否面臨挑戰,席拉赫則稱,只要遵循3個守則,「就算有時寫出來的東西不好,但至少不會一個字都生不出來」,且要維持每天寫作的習慣,「要無時無刻寫作,絕不能有例外」。席拉赫表示,寫作沒有捷徑,不論科技多進步,使用怎樣的軟體工具,寫作中就是要靠自己一字一句寫出來。
「更重要的是,要使用同個寫作工具」,這是席拉赫提出必須遵守的3守則中,他認為最重要的一項,「一開始使用怎樣的電腦、軟體系統寫稿,就要一直用同樣的工具寫作」。另外,席拉赫因睡不著而提筆寫作,但這樣最後有緩解失眠狀況嗎?他也很乾脆地回答:「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