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的問題不單純是投資與內線交易的問題,更凸顯出台灣從政府至民間到一般投資者對生技製藥產業認知的貧乏。
醫藥產業的人才能懂,醫藥開發和電子開發是不一樣的,醫藥開發的專利是拿15年,前10年約到臨床實驗做出藥,都是燒錢的階段,最後5年上市才開始回收本金和賺錢。
做過動物實驗的人都知道,基因改造過的小鼠(mice)、大鼠(rats)一隻報價根據基因改造後的品系不同,報價約一到兩萬之間。而要做到人體藥物開發的實驗動物,要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核可,從親代的育種到胚胎成型再到生出子代的模式動物,每個步驟嚴密監控,價格不斐,一隻報價約幾百到幾千美金,折合台幣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更遑論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的投資金額,志願者的招募,簽訂的保險契約金,支付的藥物試驗營養金,與各項設備評估所需要的支出,一顆新藥的平均開發費用高達25.58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808億元。
除非是已經賺錢的老藥廠如羅氏及嬌生,有舊藥或產品的收入平衡開發新藥的支出才有盈餘;而一般的新藥廠呢?都是在沒有任何盈利時,找企業或投資人募集資金支持開發。
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藥廠幾乎都是賺錢的企業跨界投資。而台灣和美國是世界上唯二,可讓沒有任何盈利的醫藥產業公司,股票可以上市上櫃的地方。換言之,就是讓投資人的資金可以支持新藥的開發。但前面解釋過,製藥的產業模式和電子產業是不同的,在這10年中所需要的資金是電子產業的百倍萬倍以上。
因此,翁啟惠若解釋成炒股並不合理,去看美國其他生技醫療產業的公司他們從零股本,引入研發10年的資金來開發,股價起伏的狀況。這10年,什麼時候賺、什麼時候賠?甚至什麼時間公司會倒?誰知道?
炒過股票會知道,股票的消息及新聞虛虛實實,有時負面新聞,只是要讓散戶或投資人害怕拋售,讓某些主力可以趁低買入。
若不是做醫藥研發,根本不懂什麼是解盲失敗的意思。解盲失敗,在開發新藥上面是很正常的。前面說過,醫藥開發是以15年的投資期間,前10年幾乎都是虧損,後5年是上億倍的暴利。很多投資人沒搞清楚,硬要把生技醫藥公司的股票當作電子資訊公司的股票,看季營收?看年度財收報表這樣炒?
再看尹衍樑是在股票還未上市上櫃,股價還便宜的時候將股票轉移給翁的女兒;若等到新藥開發成功或10年以後股價變成一本萬利了再轉移?屆時批評的人就會比較少嗎?
要像股神巴菲特般,有長期持股有潛力股票的概念,才適合投資醫藥研發的股票。而那些覺得不爽的投資人,不用檢討自己的投資心態嗎?不了解這個產業,就貿然投資?沒有賺錢就抗議?若馬上買馬上賺錢,應該就不會有人囉嗦了吧。因為大家都賠,但翁女在賠前賣掉股票獲利而不爽。但翁女若持股票至新藥開發成功或十年後賺上億倍,恐怕不爽的人會更多。
回到大眾的心態,就只有賠錢和無持股的狀態下,翁女才不會被罵,這樣對嗎?但不知有人曾想過?比起一些拿錢投資只想賺短線的人,是否也需要回饋一些權利金來感謝翁啟惠的研發?
政府對於生技醫藥公司的股票上市上櫃的規則需再考量投資者,若大眾無法承擔10年這麼長期的一個無法回本的狀態,是否廢除零股本上市上櫃的條件?轉為政府扶植或業界私募資金?利益迴避需明訂條文,若研發者及其親友不適合持股,是否明定回饋權利金或紅利等細項?
最後,投資製藥公司的角度,或許可以站在研發製藥需要大量資金,若發明成功可以幫助很多人這樣來想。而且台灣目前的窘境為,有很多生技醫藥人才,卻沒有對應的產業,只能當研究助理。期盼政府能完善投資辦法,除去大眾疑慮,並保障科學家的尊嚴,扶植本土的研發醫藥公司起來,帶動整體國家的經濟轉型。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