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方不方便?家裡附近有3個便利超商,當然方便。
其實,它卻沒有那麼方便,沒有方便到可以「不用改進」。大陸在許多方面跑得太快,近年也發現「太快」帶來的後果,正在逐步修正腳步,不再盲目追著GDP成長數字跑,而台灣還背著「產業外流」、「優勢消失」的包袱,數年原地不動。動與不動,台灣比大陸可怕太多。
大陸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上,基本態度是「摸著石頭過河」,先做再說,碰到麻煩?解決問題、制訂法規;再碰到問題?再想辦法完善。遇到許多問題也是如此「逐步改正」的態度,不管是霧霾、貪腐、外交還是經濟,媒體及輿論也往往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社會整體氛圍是積極活絡的。一個國家某方面有問題、某方面落後,都不打緊,你等著,我們以後會追上,甚至做得更好。這是大陸年輕人在面對批評時常有的態度。
台灣則有個獨特的現象,當一篇類似「台灣科技落後大陸」的論壇文章出來時,尤其當比較對象是「中國」時,媒體及輿論更會將焦點擺在「落後」兩個字上。說我們台灣落後?你們連Facebook都上不去呢!
微信繳水電費、買電影票?台灣有超商,很方便;用支付寶?台灣有信用卡,很方便啊,而且支付寶會洩漏資料。台灣科技停滯太久,缺乏活水,人才外流?市場決定一切,台灣消費者信心不足,企業對市場的信心不足……,這些話,都不陌生。
落後,這兩個字,本身並不可怕,想辦法追上去不就好了!真正可怕的,在於社會的怒意、茫然、互罵,對於根本問題的躲躲閃閃,這樣的氛圍一徘徊,就是十多年。
當政府及社會都大喊著要創新、要改革、要轉變時,碰到可能要面臨的問題,如消費習慣難改、市場太小、沒有資金、不用去跟別人比、台灣很好啊,不滿意別回來云云,都是最常見的報導角度及輿論主流。
一頓吵鬧後繼續是停滯,人才繼續外流,問題持續無解,就這樣子,產生了國際知名的「台灣空轉十幾年」、「人才外流亞洲第一」等評價。
一位剛到上海工作的台灣女孩,專研電商、新媒體,在網路領域中如她一樣「外流」的年輕台灣人不少。「台灣人才外流,是因為上海的薪水比較高嗎?」我問。
她苦笑,「一部分是啊,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學不到新東西了,看不到發展了,社會幾乎不動了。」比如一個「行動支付元年」,一喊好幾年,幾年前就發現的問題到現在還擺在那裏,產業罵政府、政府怪產業,政黨及媒體各擁其主。
如果說台灣政府,必須給台灣年輕人一個可期望的未來,那台灣媒體及所謂「主流輿論」,更必須還台灣社會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