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校園同學邀請你成為朋友,你卻因為那天沒有打開Dcard,最後你們擦肩而過。」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值得我們關注,甚至錯過就再也回不去了?
從四年前起,大學生之間的網路互動不再只是「問卦(PTT)」和「偷菜(Facebook)」,「抽卡」開始成為大學生之間的熱門話題,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於2011年成立的社群網站—Dcard狄卡。
Dcard是什麼?
創辦人簡勤佑與同系學弟林裕欽是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因修習了校內的創意創業學程而架設了「Dcard」,沒想到這個課程作品大受歡迎,於是創辦人簡勤佑在畢業後辭去原本的工作,全新投入Dcard的經營。
現今正處於透過網路就能交朋友的世代,不同於Facebook和PTT的社群平台,Dcard打造了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的匿名網路環境,讓使用者能夠藉由匿名機制輕鬆自在的在網路上瀏覽、發言;其中,匿名的互動需要建立在真實身份的審核上,Dcard要求每一位使用者提供真實姓名、照片與學校信箱為申請資料,並經由信箱認證與人工審核,達到網路互動的安全把關。
Dcard最吸引人的一項功能,就是一段「24小時的緣分」。每到午夜12點,只要登入Dcard便能看到一位新的校園同學出現在你的頁面中,只要在24小時之內,雙方對彼此發出交友邀請,兩者才會成為Dcard好友;一旦錯過,則對方將「永遠」消失,彼此再也沒有成為「卡友」的機會。正因如此「新鮮、神秘、珍貴」,使得Dcard快速地在大學生之間瘋傳,營造了一個相對純淨有趣的交友環境。
Dcard開放了許多的版面(討論區),舉凡男女、有趣、時事、心情、美食、攝影...等,都讓使用者能夠以匿名的身份,在特定的版面中發文、回文與按愛心(如同按讚),這般作法結合了PTT多元看板和Facebook按讚的功能,讓Dcard的使用者可以有更多的互動選擇。
什麼都爆紅的年代,為什麼Dcard崛起?
臺灣上網的人口超過千萬人,在自由言論的年代,大家都喜歡透過網路表達自身看法,但有時候會因為顯示姓名、照片等等道德壓力,而害怕暴露身分不敢去表達,因此大家都追求以一種「匿名」的身份暢所欲言。基於這部分,Facebook就不是最佳選擇,而匿名平台PTT的使用介面過於複雜,使得PTT面臨使用者老化的問題,在一個需要匿名又易懂的介面上,Dcard的誕生滿足了這樣的需求。
「跨出舒適圈」是Dcard的核心價值,Dcard提供了比Facebook更廣的交友範圍,希望每一位使用者能夠打破「好友圈」的限制,透過「交流」與「交友」來充實生活與提升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