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統色彩使人著迷,繽紛卻質樸,擁有古老的亞洲風情,負責生產這些傳統顏料的京都老舖彩雲堂傳家四代,見證日本畫近代化的過程,連創作清水燒(一種京都陶瓷)、友禪染(高級和服布料的印染法)的職人都指定使用他們家的產品,到底日本顏料學問有多大?聽聽第四代當家藤本築男怎麼說:
創業後成為顏料界的先驅
我們公司到底是在哪一年創立的,其實並不太清楚,只知道我是第四代經營者,現年六十五歲(平成二十二年,二○一○年時)。我想很可能是在明治初期成立的顏料店。彩雲堂一直到平成二十二年為止都使用伊勢熊的商號,聽說最早是伊勢屋這家漆製品相關店家的人分家出來成立的。
讓我在此自吹自擂一下,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西洋畫畫家伊藤快彥曾在自己撰寫的文章中,提到本公司的顏料說它「絲亳不輸給進口顏料」。日本製造洋畫的材料是在明治初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能獲得當時的洋畫家如此好評,可見得本公司當時可說是畫材店的先驅。
再加上第一代經營者出身漆製品相關店家,很早就已經開始大量接觸礦石等顏料的原料,所以由大正時代到昭和初期我們公司已經有二六○色以上的顏色樣本。就算查找其他文獻、資料等,應該也找不到比我們公司色彩數更多的店家吧。在日本畫近代化的過程中,從不曾缺席,這也是我們極為自豪之處。
彩雲堂名號的由來
我非常喜愛彩雲堂這個名號。聽說這是大畫家富岡鐵齋老師所命名的。那麼彩雲指的又是什麼呢?眾所周知光是沒有顏色的,然而光穿過稜鏡後就會出現顏色。以自然現象來比喻,就像是下雨後水蒸氣扮演稜鏡的角色,讓彩虹浮現天際的原理一樣。
彩雲指的是當雲通過太陽時,雲中的細微水蒸氣粒子發揮了稜鏡的功能,因而出現帶有七彩光輝的雲,是一種稀有的大自然現象。
活用在京都製造中的商品
在我們公司的客戶群中以職業及業餘的日本畫畫家居多,占了七、八成左右。其他二、三成則是無法歸類為日本畫畫家的客戶。如果是一般的畫具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這就是京都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我們深感欣慰之處。
京都有許多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這些業者也會來本店尋找顏料、畫筆與日本畫的材料。
例如和服工匠會在和服上作畫。作畫時用的是染料。以手描友禪(*1)來說,型染時會使用特殊筆,但一般手繪時會使用日本畫的畫筆。染料本身清清如水,所以適合用來作畫的筆就是日本畫的水彩畫筆。有時工匠們也會使用顏料,運用部分著色的技巧上色作畫。當然畫和服圖樣草稿的畫師、設計圖樣的老師們,也是使用日本畫的顏料和畫筆來創作圖樣。
此外,在佛像、彫刻品上著色的人或者是人偶作家,也會在作品上先塗上白色的胡粉(*2),然後再畫上臉部五官。此時使用的畫筆和顏料,也和日本畫相同,能面(*3)亦如是。
清水燒等陶磁器最後在上色繪圖時,據說也是使用日本畫的畫筆。只是如果是作品完成後再繪上圖樣時,就不會直接使用日本畫的畫筆,但如果是在寫生或是在考設計圖樣的階段時,就會使用日本畫的畫筆。當然,也有在團扇或扇子上作畫的畫師們成為我們公司的顧客。
全家族齊心協力撐起的家傳祖業
我在二十歲出頭才開始協助店裡的工作。當時是二戰結束後不久,專業畫師很少,即使在戰前是專業畫師的人,也因為靠作畫無法糊口而轉行成為染色家或一般上班族。
因為努力想延續日本畫傳統的人非常少,也因此公司經歷過一段非常慘澹的時期。當時店裡交給祖父和家母打理,家父則去當公務員,才有勉強得以糊口的收入。祖父和母親為了極少數的主顧客咬牙繼續製造顏料,也將這項顏料製造技術傳授給我。
家父退休後也在店裡幫忙,不過仍然無法聘請太多的員工,現在公司也是靠家人的力量在支撐。為了將日本畫顏料的傳統流傳後世,今後我們也會持續致力於確保材料的品質,並以傳統古法製造顏料。
我們以古法製造的顏料深獲顧客喜愛,而且用我們的顏料所描繪的作品將來還可能成為國寶,身為製造公司,沒有比這更令人雀躍的事了。
繪畫所產出的「顏色」
產生顏色的材料之一就是光,光穿透稜鏡,稄鏡才能變成肉眼可見的色彩。除此之外的是地球上被稱為染料、顏料的色料,簡單來說,溶於水後會改變水色的是染料,不溶於水而會沉澱、不會改變水色的是顏料。
染料又分成天然染料和化學染料。天然染料係萃取自動植物,化學染料則是以化學方式合成色素所製成的染料。
顏料則分成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無機顏料指的是天然礦物或大自然中的石頭、土壤或新化合物等。代表性的無機顏料(礦物顏料)有群青、朱砂、赭黃、雲母、回青;人工製造的無機顏料則包含以水銀和硫磺製造的銀朱、由鉛提煉出的鉛白、來自銅的花綠青(孔雀綠),以及來自鐵的岱赭和紅殼(主要成分為氧化鐵)等。順帶一提的是在京都,紅色欞格門被稱為紅殼格子4,以前的音樂帶或錄影帶之所以呈茶色,正是因為使用了紅殼顏料。有機顏料則是在天然染料如胭脂、藍中,或化學染料如茜素紅、靛藍、澀柿汁中,放入體質顏料(填充顏料)凝固成形。天然的樹木或貝殼等也算是有機顏料。
以上是有關色料的大致分類,但實際上要將色料做成顏料,還必須讓這些色料能附著在物品上才行。簡單來說就是必須將色料黏到物品上。如果是染料,就是藉由讓色料滲入物品內以留住顏色。但要將不溶於水的礦物色料留在物品上,就一定要使用漿糊。而漿糊與色料調合出來的成品就被稱為繪畫顏料。
有多少種繪畫顏料就有多少種繪畫技法
紀元前十世紀到十五世紀左右,有人在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內畫上壁畫。據說壁畫中使用的顏色有「燃燒木材後所得的黑色」、「黑土(氧化錳)」、「黃土(氧化鐵和黏土)」、「偏茶色的土(氧化鐵)」、「偏紅色的土(氧化鐵)」等,顏色數量極為有限。而且這些色料中全未加入漿糊,所以壁畫上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因為自然風化而消失。碩果僅存的顏色,是因為洞窟內的部分牆壁吸收了色料,色料滲入牆壁後而得以讓顏色留存至今。
這或許不過是偶然,但人類學會了利用滲透保留顏色的智慧,而孕育出最早的繪畫方式,亦即「在牆上作畫」的濕壁畫技巧。
要在牆上作畫,首先要在牆壁上塗濕灰泥,趁灰泥未乾時將溶於水的色料塗上去。這麼一來顏料就會滲透入灰泥,然後乾燥、附著。這樣繪畫就可以流傳後世,有點像是讓染料滲透至布料內的作法。這就是在沒有接著劑的時代所發明的繪畫流傳方法,而流傳的方法則與時俱進。
當繪畫不只要畫在牆壁上,而是可能要畫在各種物品上時,無論如何就必須要用上漿糊。因此在歐洲就發明出將色料溶於雞蛋中以定色的方法。雞蛋的確是具有黏性的物質,古代歐洲人利用這種黏性來接著物品。而這種作畫方式被稱為蛋彩畫。
隨後又發展出以油調合色料,以在板上作畫的方法。油就扮演著漿糊的角色。然而油很不容易乾燥,所以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也就是一旦上了一種顏色,想要再加上另一種顏色時,就必須等上好幾天。於是為了縮短乾燥的時間,就加入一氧化鉛等氧化促進劑做為乾燥劑。如此這般經過不斷改良進化,才有了現今的油畫顏料。
進入十六世紀後,發展出在色料中混入一種由樹木萃取出的樹脂,也就是一種橡膠的技法。今日水彩畫的顏料於焉誕生。這種橡膠也就是以前郵票使用的背膠,只要舔一下就恢復黏性,貼在信封上待乾後就可以黏住郵票和信封。
1.手描友禪:以手繪的方式著畫上色,畫面較靈活,最為耗時也最昂貴。
2.胡粉:蛤粉,最白的顏料。
3.能面:能劇(日本獨有的古典歌舞劇)中使用的面具。
4.紅殼格子:京都古建築形式之一,在木製的欞格門塗上紅殼製成的染料而成。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京都百年老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