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明武人為什麼能超越文人,那再簡單不過了,綜所皆知,自古以來筆桿子總是打不過槍桿子,這句話可以貫徹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過令人覺得怪異的是,二十世紀二零年代初,汪精衛於孫中山逝世後擔任國民政府第一任主席,確認了以黨領政的政治制度,此時槍桿子名義上就應該歸附於筆桿子底下了。蔣介石作為一名後起之秀,表面上雖然表示服從,但暗中竟然可以靠著一連串的政治手段讓自己浮上檯面,到最後甚至超越汪精衛,實在是令人好奇其中的原因。
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戴季陶等人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而蔣介石不但不是中央委員,連候補委員都不是。但1924年五月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後,一舉成為國民黨黨軍的第二領導人,僅次於任職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的許崇智。在中國往往是得軍隊者得天下,何況北伐統一中國是不能靠嘴巴就能做到的,蔣介石憑著牢握手中的軍權,在國民黨中的地位飛速上升。
國民黨分裂讓蔣得利?
蔣介石的躍升,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國民黨的分裂。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導者廖仲愷遇刺身亡,最大受益人不是右派領導者胡漢民,而是蔣介石。蔣在刺廖案前雖說地位是平步青雲的,但是卻有層無法打破的「玻璃天花板」擋住了他的當官路,那層玻璃便是國民黨前輩。蔣在軍事上的名氣比不過前輩許崇智(許是推舉蔣上任黃埔軍校校長的重要推手),政治上的重要性比不過汪、胡、廖等一票革命黨元老,長幼制的規則讓蔣頗有怨氣,但卻無從改變。
而刺廖這場橫貨卻意外讓蔣衝破天花板,成為政府核心人員。廖死後不久,蔣和汪精衛、許崇智組成特別委員會,調查元兇。而在調查兇手時,先前表示擁護右派的許崇智自然受到許多人質疑,蔣中正趁勢收走許的兵權,還大噪「右派兇手論」來排擠許,使許崇智被迫到上海避居公共租界,從此淡出軍政界,蔣中正在此時成為國民政府最大的軍權領袖。
蔣中正之所以能在軍事上成功奪權,不僅是因為他的頭腦,也包含了他人對他的信任,他在軍中只喝白開水、不穿皮鞋、理平頭、和普通士兵同樣吃大食堂。嚴苛的生活規則讓蔣在軍中風評極為良好,外界普遍認為蔣是一位好軍人,包括汪也是這麼認為,他曾前往黃埔軍校觀看蔣介石練出的官兵品質如何,見各班士兵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絲毫不馬虎,給予「用十二分的努力,練成真正革命的軍隊,即現時所謂黨軍,以為總理的臂助的是蔣校長」的極高評價。當蔣提議換走許崇智時,汪精衛依照對蔣的良好印象,也就同意了,深不知蔣其實是披著羊皮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