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怕孩子犯錯?牛津博士直指亞洲家長「未雨綢繆」的觀念,才是對孩子的最大傷害

2019-03-27 14:43

? 人氣

大人「未雨綢繆」的觀念其實會阻礙孩子成長,應教導孩子跌倒後,該怎麼站起來。(圖/取自youtube)

大人「未雨綢繆」的觀念其實會阻礙孩子成長,應教導孩子跌倒後,該怎麼站起來。(圖/取自youtube)

最近的大人幾乎都用「未雨綢繆」的觀念在教養孩子。什麼都先替孩子想好、手把手指導,就怕他們失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父母這樣教,孩子雖然不會出什麼大差錯,然而這樣是培養不出孩子自己思考、設法解決事物的能力。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孩子將來也會缺乏帶領團隊的領導力。

從經驗中學習的阿德勒教養

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阿德勒理論的作品,近年來在日本十分暢銷。阿德勒透過各種實驗,強調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

父母如果想要實踐「阿德勒教養」,那麼只要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傷害,讓孩子學習跌倒後自己站起來的方法,最合乎阿德勒的理念。

孩子必須抓住什麼再站起來。這是我們對孩子的信任,他們也很容易察覺。

我一直強調,牛津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在培養學生「自由的個性」,使其開花結果。

學生入學之後,馬上就要面臨嚴格的學問試煉,在各種困難阻礙中成長。過程中教授沒有讚揚,有些批評內容甚至尖銳又辛辣,背後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體驗挫折的感受。

換句話說,教授絲毫不吝於給學生許多難題,讓他們盡情試誤。但當學生真的遭遇「挫折」(學習遇到瓶頸)時,又會很自然的伸出援手。

如果學生說:「我沒辦法一星期讀幾十本書。」教授就會建議「先看目錄」「一開始先看最後一章」「找出作者寫文章的習慣」。這些教授都是研究學問的過來人,熟知在求學之路上「跌倒後要怎麼站起來」。

故意放手學習法

大人「未雨綢繆」的觀念其實會阻礙孩子成長,應該盡可能減到最低。

不過,我們必須教孩子跌倒後怎麼站起來。「怎麼站起來」換個方式講,就是父母「如何支援或協助」孩子。

孩子到了二到三歲大時,就會進入興致勃勃、什麼都想自己來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只要孩子願意嘗試,父母就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從中學習「跌倒後怎麼站起來」。

我常和孩子一起站在廚房,讓他們學習做菜。有一次我們決定晚餐吃餃子,我就讓孩子假裝自己是烹飪節目的主廚,一起幫忙。除了切菜等動作由大人來操刀之外,餡料的調味和餃子的包法,我都讓孩子做主。

我還記得孩子第一次包餃子時,笨拙的把餡料放上餃子皮,還包成各種奇形怪狀。我看孩子洩氣的樣子,先忍住不出手幫忙。

我讓她們先停下來,把包好的餃子拿去煎。收口不夠緊的、塞太多餡料的,一下鍋就全散開了。

我刻意讓孩子親眼看到失敗的餃子是什麼樣子,然後再教她們怎麼包,下鍋時才不會散開。也可以趁這時候讓孩子試吃,嘗嘗味道,教她們如何調味。

像這樣先讓孩子經歷一次失敗,再教他們下一次可以怎麼做,孩子就會認真思考,為成功想出克服問題的方法。這時再好好稱讚一番,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

有時候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做法,好好守護,這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最後順利完成了,孩子就會更有自信。

即便失敗了,經歷這些過程的孩子也才會知道大人說得對。無論如何,孩子都能從中得到啟示。

在這個過程中,大人一定要忍耐。雖然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認真努力的過程,但同時又一定會覺得「我自己做還比較快」!要父母忍住不出手,靜靜觀察孩子進行,大人其實也很有壓力。

「失敗是成功的基礎」「失敗為成功之母」,人一定要經歷失敗,才會成長茁壯。

大人一直擔心孩子失敗,小孩也會覺得失敗是不好、丟臉的事。不如就放手讓孩子體會幾次「跌倒」的經驗吧。

作者介紹|岡田昭人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出生於1967年,是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日本人。目前任教於東京外國語大學,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客座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先覺文化《世界第一牛津式教養法:教出有自由個性與關鍵5力的孩子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