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談到自己從工作中獲得的內心滿足感,志峰描繪道:「入行多年,直到近幾年,才終於開始感覺到手中的文稿,仿佛可以隨著意念翻舞,我感覺到一種前所未覺的,編輯的渴望和無處宣洩的能量,帶有一種音樂性的脈動,讓我想賦予作品更殊異的形貌,更強烈的印象,就像鋼琴家演奏樂曲時,對樂曲的理解,藉由手指的觸擊,滑動在黑白琴鍵上,來傳導他的詮釋意念。」
志峰還把自己漫長的編輯生涯比作一次旅行。「我就開始了一趟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旅行,……我們比讀者先起步,成了閱讀的先行者。接觸的每一本書,你不知道作者會引你到什麼地方,開展什麼樣的世界圖景,而後,我們幸福的發現,我們已環遊了世界一匝,卻仍然在自家舒適的書房中。」
在紛繁浮躁的人世間,還有什麼比這個夢幻般的職業更能讓志峰滿足、更能使他獲得創造與想像的快樂呢?我們因此能夠理解,志峰為什麼能在高樓上長久獨坐冷板凳。
當然,出版人不是沒有自己的企盼,和所有的編輯一樣,志峰也盼望自己能獨具慧眼,發現一塊「和氏璧」——一個深刻獨到的故事,那還沒被人說出的故事,能打動讀者的故事。就像一個焰火師,出版人每一次都滿懷希望,點燃一支支焰火,待到滿天絢爛時,他躲在暗處靜靜享受。
◎ 出版是一種文化的抵抗
最早在臺灣允晨出書的大陸流亡作家,應該是我們家傅正明。2004年,志峰出版了傅正明的《百年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世紀評說》。之後陸續在允晨出書的海外中國人,有康正果、茉莉、李劼、曹長青、廖亦武、朱瑞、余杰、陳破空和華澤等,此外還有藏族作家唯色。
大陸流亡作家在臺灣一般少有知名度,我們寫作的題材、手法乃至語言,不一定符合臺灣讀者的口味。這樣明顯不賺錢的出版,志峰竟然一做就是十幾年。他必須經營其他能賺錢的出版業務,來貼補這一塊的虧損。我心裡常懷愧疚,有一次對志峰說:以後我不敢再在你那裡出書了。志峰回答說,他願意繼續為我出書,直到不能出為止。
在此書中,志峰在回答「為什麼從事出版」的問題時,引用了薩依德的話:「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滅的方法。」志峰沒有忘記,在臺灣戒嚴時期,《文星叢刊》是怎樣為滯悶的島嶼,帶來一點自由的想望,為一個開放的人文社會奠下基礎。
◎ 潰敗的出版,幸運的人生
因為癡迷書籍而進入出版業,在文字隧道的光影裡留連忘返。已年過半百的志峰,仍然背著裝有書稿的書袋,在臺北街道騎著摩托車疾馳,在通勤的火車上讀書,看起來生活還比較愜意。但是,電子科技以淩厲之勢壓過來,傳統出版業的潰敗已不可挽救。
其他人落在這個處境,也許會後悔自己當初入錯了行,趕快想辦法撤退。但骨子裡清高的志峰並不後悔,即使坐困愁城,他仍繼續點燈。志峰知道,編輯室的生活和世俗世界是不同的,雖然他的公司也要計較盈虧,但一旦他沉浸在書籍中,如一枚定海神針,心裡安寧,世俗世界的價值觀被關在門外了。
這是唯一不會背叛他的人生。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有志峰這樣幸運,因為各種原因的阻擾,很多人不敢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孑然一身的志峰,把心血和感情都貫注於書籍出版之中,這份工作大大地成就了他的自我,令他保持了高端的文化品位與人格尊嚴。
多年累積的書籍,堆疊起來早就超過出版人的身高。就像我的一首小詩所寫,當人們「把空虛寫滿天空」之時,志峰在他與書本為伴的精神世界裡「飛雲走霓」,在沉思冥想中不倦地上演永恆的戲劇。
*作者為旅居瑞典的中國作家。(本文原載香港《動向》雜誌2016年4月號,萬維讀者網瑞典茉莉博客,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