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再方便,讀者還是堅持去這間書店的原因是?

2016-04-25 17:13

? 人氣

網路時代來臨,衝擊出版及書店相關產業。在時代改變的過程,產業要如何跟上市場的轉變,這家書店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的出版產業整體產值不斷衰退,實體書店更受衝擊。在台北市中心「14樓」,堪稱台北市最高書店的桑格設計書店,走過三十幾個年頭,不斷隨著消費者及市場需求做調整,更實踐設計的本質,於2016年年初完成店面改造,傳統的行業在互聯網的時代該怎麼與時俱進,跟著桑格改造的過程,我們可以一窺究竟。

從客戶的需求出發

老闆施木欉先生在民國69年時,在台北鴻儒堂書店擔任送貨外務,當時正逢台灣經濟起飛,各行各業有大量的廣告需求,因此廣告業蓬勃發展,但台灣卻沒有夠多的書籍或資源可參考。鴻儒堂是一家綜合書店,惟缺少了設計相關的書籍,施先生將顧客的意見反應給公司,卻不見公司的改變。後來離開鴻儒堂,施先生想到了這塊市場上還沒有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因此創辦了桑格設計書店。

書店的位置在台北市中心的14樓,老闆說既然當不了最大、最好的,那來當「最高」的書店。桑格早期進口設計相關的原文書,希望提供給消費者,平價、買得起的書,民國八十幾年因應設計電腦化,也自己出版電腦繪圖相關技術的書籍。主題以設計為主,從原本的廣告設計,而因應電腦的興起,自行出版電腦繪圖相關的書籍。近年來,「設計」已經不局限於傳統的視覺藝術,而是將設計的的概念及心法融入商業及生活中,因此桑格也引進相關的原文書籍,及在2015年出版《體驗設計》與《溝通前瞻思維》這兩本書。

雖然是三十幾年的老店,但是桑格一直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自己的腳步。尤其網路的時代來臨,已經無法用舊思維去思考這本書賣不賣得動,新書只要一放上網路,馬上就能得到消費者的反饋。

改造後的書店,除了看書、買書,還可以辦讀書會。(圖/桑格設計書店臉書)
改造後的書店,除了看書、買書,還可以辦讀書會。(圖/桑格設計書店臉書)

實體書店最大的意義在於空間與人的關係

因為受了自行翻譯出版的書籍:《體驗設計》與《溝通前瞻思維》的啟發,施先生決定將過去盤旋在腦海中三年的想法付諸實現,2016年進行桑格書店的空間改造。

起初是因為施老闆的兒子施俊豪組了一個讀書會,讀書會的成員常到桑格來聚會,察覺桑格的空間與設計都不符合現在消費者的需求,於是他們進一步組了工作坊,每個週三到桑格來,針對空間的改造進行討論,發想時運用科學的方法,如使用者經驗研究、設計思考等。施老闆偷偷問兒子,你的好朋友每週來這邊幫忙,要不要給他們錢阿?在老一輩的想法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是殊不知這一群年輕人並不要錢,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聚會的空間,也變得舒適、友善。「改成這樣,他們現在來都好開心喔!」施老闆說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