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想靠心理諮商抒發壓力卻讓自己人間蒸發?尋求協助前該請先停、看、聽

2016-04-26 10:46

? 人氣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在其醫師誓詞中提到「首先,不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在心理治療中,這個準則亦顯得重要。許多看起來為個案好的方法,對個案長久來說反而是傷害。比如,許久前治療時常用的宣洩法(catharsis),鼓勵個案將情感強烈地表露出來;但日後研究發現,此療法對於「憤怒管理」的幫助並不大,反而可能惡化情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反之,有些治療方法當下可能會讓個案不舒服,但長久效果卻能提昇患者生活品質。如在治療強迫症、恐懼症時,提供個案一個支持的環境,鼓勵他面對自己最擔心的事物,當下雖然會讓個案很痛苦、焦慮,但事後患者對這些事物的恐懼降低後,反而改善了原本受限的生活環境與品質。

治療者做了什麼事?這些事情是否真如「表面」般的有效?還是,其實深層讓個案進步與改變的真正原因跟表面並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看起來為你好」的方法,都是「對你真正有幫助」的方法。能否精確掌握「有療效且不造成傷害」的方法,正是判斷眼前這位助人者是否曾接受必要專業訓練的一個關鍵。我們相信,多數助人者都是出於善念在工作;但此善念是否有被轉化成對個案真正有幫助的具體方法,則是值得留意的。

可能有讀者想問:難道心理不舒服、有心理困擾只能找這些專家嗎?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保留開放、可討論的態度。確實有不少民眾的心理困擾,是成功透過民間、傳統的助人文化或制度(如到廟宇拜拜、協尋宗教力量支持等)而改善的。我們無意否認這些助人文化的價值,但仍想提醒讀者謹記「不造成傷害」的原則。在接受各種療程前,多聽聽親友的客觀意見、做足必要的功課,避免只聽「自己想聽的」意見。

今年三月多,獲頒總統教育獎的清大資工所莊同學不幸斷送了寶貴的生命,據其父母表示,莊同學生前加入靈修團體,付了兩百多萬,接受了許多特別的治療,如「斷食」、「結手印」、「仁神術」、「輕氧機」等(引用自其父母的陳述)。據其他曾接觸過的民眾表示,裡面的人聲稱「追隨老師就可以渡化自己或幫助父母」、鼓勵「在無照的狀況下,學成後對外宣稱可以私人進行心理諮商收費」(引用自此)」。出事後進行相關追查才發現,提供這些方法的人,都沒有醫護相關證照或訓練;其所鼓勵的「無照諮商」行為,更是違法。

類似事件浮出檯面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都提醒著我們,雖然這些助人者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不代表他們使用的方法都是恰當的。下次,當您自己或親友考慮接受心理諮商或相關治療前,別忘了提醒彼此:確認為您提供服務者的背景,以及相關的執業執照。主動接受心理諮商是我們提昇個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為,但也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做一個明智的判斷者,慎選適合自己的專業人員。

作者|蘇益賢
政大心理所碩士。現職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專長: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心理相關工作坊設計、腦與神經科學在身心健康促進的應用、第三波行為療法整合。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