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共處」癌症專題》【人生巨變】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癌症?

2016-05-09 08:30

? 人氣

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指病人骨髓系的不成熟細胞過度增生、分化失常而產生的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發生的類型,每年新診斷的白血病病例中約有四成病人屬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來,台灣每年約800例新診斷病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帶有Auer rods(箭頭所指處)的芽細胞。(取自維基百科,VashiDonsk攝/CC BY 4.0)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帶有Auer rods(箭頭所指處)的芽細胞。(取自維基百科,VashiDonsk攝/CC BY 4.0)

初期症狀為反覆發燒、容易瘀青與疲倦、喘不過氣等

這類病人的骨髓內大量製造不正常的細胞,這些細胞不但無法發揮該有的功能還抑制了正常細胞的生長,因此病人抵抗力變差,早期容易有感染、發燒、呼吸急促、疲倦等症狀,也有些人容易瘀青、牙齦出血或是女性經血流不止。通常身體出現上述症狀時,癌細胞已經在體內發作,此時骨髓內的白血球數目都已超過正常值數倍到數十倍,確診後需要立刻開始治療、降低癌細胞數量,切莫因害怕而延誤治療。

抽血與抽骨髓是基本的檢查,抽出的血液會再做抹片檢查,了解不成熟白血球的型態。約一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會出現細胞染色體異常,而這些異常與病人的治療效果息息相關,所以骨髓細胞的染色體分析很重要。有些染色體正常的人也可能會出現NPM1、FLT3等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必須要做分子生物學分析才能得知。醫師會根據白血病的細胞型態及染色體及基因變化,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抽血(取自prp.com.tw)
醫生會抽出血液再做抹片檢查,了解不成熟白血球的型態。約一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會出現細胞染色體異常。(取自prp.com.tw)

根據病人危險因子 量身打造治療計畫

安排治療就像軍隊打仗,先根據資料評估敵軍狀態(確診時基因、染色體與血球數目),派出先遣部隊作戰了解敵軍戰力(誘導性),初次作戰後更加清楚敵人戰力,才會再派出進一步的部隊作戰(鞏固性),目標都是要消滅敵人。

誘導性化療

除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一種特殊形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以口服維甲酸合併三氧化二砷或較低劑量之化療為主之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以全身性的化學治療為主。第一階段會接受誘導性(induction)化學治療,這個階段的治療目標是盡可能使身體裡的癌細胞消失,讓骨髓與血液中的癌細胞明顯減少,待血球恢復正常。常使用3+7療法作為誘導期的治療配方,3天的 Doxorubicin(如艾黴素,Adriamycin;俗稱小紅莓)或是Idarubicin及連續 7 天的 Cytarabine(如賽德薩,Cytosar;俗稱Ara-C)。

治療結束到血球完全恢復,要1個月,此時相關分子生物學分析結果也出爐,病人需再接受骨髓穿刺檢查看看形態學、流式細胞儀、與分子變異等層面的反應如何。醫師會綜合所有的狀況替病人評分,分為預後良好、預後中等、預後不好三群。評估病人預後的指標有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染色體的異常、基因突變、對誘導治療的反應及是否由其他血液病轉化而來的有所不同,基本上年齡愈大、白血球數量愈多,預後愈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