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在微信群裡訴苦,說自己這些年不容易,從農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現在在大城市立足,老公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兩個人在城裡買房結婚,雖然工資不算很高,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讓她很崩潰的一件事是:老公在農村老家的父母,時不時向她老公借錢,平時過年過節她都會主動寄錢給他父母,老人自己還能種田地,在農村裡算過得不錯,至少比村裡很多人過得好。
父母之所以向她老公要錢,是村裡誰誰孩子剛考上大學了,缺錢,希望已經在大城市工作的他能夠資助下;誰誰家裡蓋房子了,還差一兩萬,希望他能夠幫襯下……父母開口要錢的時候,都會額外加一句,當年你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向他們借過錢。她老公每次都不好拒絕父母的要求,然後把家裡那點存款一點點借出去。
這世上最難還清的就是感情債了,如果你上學期間,因為窮,自己沒經濟來源,父母依靠東借西湊才讓你上完大學,那你背負的是一生都難以還盡的情感債務。她老公是父母眼中的「孝子」,自然父母需要什麼,就理所當然地給,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為了此事,兩人爭執了很多次,但依然無果。她說自己都快得抑鬱症了。
愚孝,可悲的愚孝,已經、正在或者將要把多少的幸福變成不幸。
做子女的贍養父母天經地義,但是那種無度的索取,一味要求你去感恩、回報,卻是另外一種綁架。
我發現在生活中,越是軟弱的父母,越需要孩子的感恩。因為對自己的命運掌握不了,就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軟弱,就希望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養大個孩子像是一種巨大的投資,等孩子可以賺錢了,就以長輩的名義,要求你做這做那。
在我們的文化裡,「孝」字特別突出。但胡適不贊成把「兒子孝順父母」列為一種「信條」。他說:「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字裡, 故戰陣無勇、蒞官不敬等都是不孝。」這種學說,先生也承認他流弊百出。
所以我要我的兒子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子」。我的意想以為「一個堂堂的人」決不至於做打爹罵娘的事,決不至於對他的父母毫無感情。
胡適說,父母對孩子不僅無恩,甚至對孩子有著歉意。「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塗地給了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我們既無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為有恩於他?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和子女之間的這種關係,很多家庭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執。父母對子女並無恩——「我的意思是要我這個兒子曉得我對他只有抱歉,絕不居功,絕不市恩。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決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