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有三大迷思——只買玉器不買玉石、收玉器只收白玉、過度追求羊脂玉。這些迷思,都可能讓你中了不肖商人的計,成為收藏市場裡任人宰割的冤大頭。
迷思一:買玉器不如買玉石。其實從玉石到玉器,有三個不確定因素:原石切開前,玉質如何不確定;玉質不錯,設計如何不確定;設計不錯,雕琢如何不確定。
迷思二:收玉器只收白玉。玉器首先講究質地,然後是顏色,且每種顏色的玉都有優劣之分。溫潤、油性好的和田玉是首選,正所謂「珠圓玉潤」。
迷思三:羊脂玉被神化。其實羊脂玉的產量十分稀少,現在市場上有各種白玉冒充羊脂玉,誤導收藏愛好者。
10招學會玉器鑒定
古玉器的辨偽是一門非常專業、嚴謹的學問,熟悉以下十點,幫你學會玉器鑒定。
● 器形
器形是器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判斷某器為某物後,可以根據該器物的發展演變,依據時代特徵來判斷真假,這是辨偽的第一步。
● 紋飾
優美的造型和宛轉自如的紋飾是玉器惹人喜愛的必備條件,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的紋飾都有其顯著特點。
● 琢治
一塊玉必須經過多道工序才能成為一件玉器,琢治時的鋸片、鑽孔、雕琢等加工情況是判斷玉器優劣真贋的重要標準。
● 刀工
古代雕刻玉的圖案,一般一條紋路是一刀走完沒有回刀,雕工細膩,而現代後仿的有回刀,刀工較粗糙。另外,從玉本身的光譜看,古玉和今玉也不一樣。
● 沁色
沁色的深淺、形狀是鑒賞、辨偽的一大要點。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有沁色,現今眾多古玩攤上的古玉,大多是運用高新科技人工染色的產物。人工染色雖可亂真,但細心辨析還是能準確識別的。如偽造的「雞骨白」乾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溫潤感;人造血沁仔細嗅來有一股血腥味;至於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膩感很難消除。此外,觀察沁色處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處,也是辨析的便捷途徑。
● 製作
每一時代的玉器在造型、紋飾和反映的文化內容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即所謂的時代特徵。一件玉器的製作時代一般只有一個,少量的可能被二次加工,因而在這些特點上要有統一性。
● 加工特點
幾千年來,玉器加工基本上是用砣具進行的,變化不是很大。但加工方式上,每一時期都有自己的「刀工」。據刀工判斷玉器製作年代,鑒別真偽,是鑒定過程中必要的一環。
● 玉色
玉器製成後,因長期暴露於空氣中,或與其他媒介接觸,顏色會有所變化。
● 體積
各個時代的玉器在體積上大致有一個變化範圍,特小或特大的玉器為假古玉的可能性較大。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中華書局出版《別讓收藏玩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