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到滷肉燥的味道就想到媽媽在廚房做菜的背影,聽到女歌手聲嘶力竭的歌聲就想到那段轟轟烈烈的感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各式各樣的聲音、味道、影像以及風景烙印在腦海裡,也藉由這些東西去複習我們過去的點點滴滴。然而這些記憶當中,免不了有一些我們想要忘掉,但是你是否也注意到了,愈想忘掉的東西反而愈忘不掉呢?
熟能生巧的大腦,記得牢才忘得了
在TechNews的報導中提到,美國紐約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應證了由加拿大心理學家 Donald Olding Hebb 於 1949 年提出的「海伯理論」(Hebbian theory):「愈是強烈的神經元之間連繫,相關的記憶就愈穩固。」
海伯理論說明,當一個神經元不斷刺激另一個神經元,其間的傳遞效率便會提升。當我們試圖去告訴自己忘掉某段記憶時,就是在刺激相關神經元,在嘗試忘記的過程中,我們只是在鞏固這段記憶繼續深植腦海。
他們還將記憶比喻為一個又一個的抽屜,像是每當我們想起「蘋果」,大腦就會自動整理出「關於吃蘋果的印象」、「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的使用經歷」等等可能相關的抽屜,等著來幫我們完善思路。
而在達特茅斯學院與普林斯頓大學共同實驗裡,他們給證實,人類大腦的習慣傾向於「記住」而非「忘記」。
例如,當你決定不要想起關於傷透自己心的前男友的事情時,大腦只會開始活動,找出你「想要忘記」的前男友抽屜,以及和前男友相關的其他抽屜,而在這個活動之中,神經元活躍起來卻只會幫助你鞏固「前男友」。反之,當你決定要把前男友的事情都記住,那大腦就會幫你把所有東西都集中起來收好,不會再額外地去補充,神經元也就不再活潑地作用了。
一針下去就能忘光光?
來自AsapSCIENCE的科學家在他們的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憶除了是藉由神經元受到刺激而產生,還受到一些蛋白質的催化而活躍。如果沒有了這些蛋白質的催化,我們是不是就能夠「忘記」呢?
AsapSCIENCE在老鼠的腦中,建立了一個聲音與不好記憶的連結,然後播放該聲音引起老鼠的恐懼,同時注射抑制蛋白質的藥劑。結果在下一次的實驗中,他們發現就算再次撥放相同聲音,也引不起老鼠產生相同反應了。但是,動物實驗雖然成功,卻並不能真的證明對人體無害,而且在這種藥劑使用上的道德問題,都還持續受到質疑。
覆蓋壞記憶 讓自己重回現場建立快樂回憶
有人提出「反其道而行」,例如分手時聽到了一首歌,大腦就會把「失戀」和這首歌建立一個記憶連結,只要在廣播、電視聽到這首歌時,你的大腦就會打開「失戀很痛苦」的抽屜。這時不妨去健身房,一邊痛快地跑步一邊重播那首歌,當你的大腦忙不過來同時處理很痛苦和運動很爽快的訊息時,抽屜裡面的記憶就會被悄悄代換,最後「失戀」帶來的情緒和記憶就會隨之消失。
又或是看了恐怖片後,每天晚上都自己嚇自己地睡不著覺,試著再看一次恐怖片,但是這次將聲音調為靜音,然後在旁邊播放相聲、搞笑節目的音效,讓大腦把眼前的影像和聲音重新建立連結,自然而然地就能夠消除恐懼。
藉酒消愁只會留給你空蕩蕩的錢包和脂肪肝,而運動健身經濟實惠又能減肥,現在立刻就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