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收到過一位讀者的留言,她說自己的男朋友半年前辭職,之後就一直頹廢在家打遊戲,她勸過很多次也沒有用。
讓她感到痛苦的是,雖然自己一方面希望他可以趕快振作起來,因為她很累,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賺錢、照顧男友。另一方面卻隱隱有點享受現在的狀態。用她的原話說:「我為自己有這種想法而感到很愧疚,我怎麼能一直容忍,甚至希望他這樣頹廢下去呢!但是至少,他現在完全依賴於我,這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
其實,無論是伴侶、朋友、或者親人之間,「被對方需要」都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對於這位讀者來說,伴侶對自己的需要和依賴就是她獲得能量的來源,她被伴侶「拖累」著,又享受著這種對方完全依賴自己的感覺,陷入了一段依賴共生(編按:Codependency,台灣譯作「互累症」、「共依存症」)的關係中。
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依賴
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Hemfelt 的《愛是一種選擇》一書當中,Codependency被翻譯成拖累症,這個翻譯有一定道理卻並不準確。Codependency指的更像一種依賴共生的關係,這個概念最早是藉由對酗酒者的觀察研究而提出的:那些酒精成癮的人既叛逆獨立,同時又幼稚地依賴身邊的人,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便是被拖累的人。
這些酒精成癮者中的有些人透過匿名戒酒互助組得到了援助和緩解,擺脫了對酒精的依賴,按理來說他們和家人的生活應該會有所好轉,但他們的家庭卻在一年後相繼破裂。
於是戒酒互助組的工作人員意識到:酗酒者依賴酒精,同時特別依賴家人的照顧。而他們的家人雖然常常抱怨,但也正因為對方對自己的依賴,而使他們的關係更緊密了。當酗酒這個狀況消失後,他們的關係也隨之變得脆弱,而這可能是這些家庭相繼破裂的原因之一。
親密關係語境中的依賴共生,其情況也是類似的。伴侶雙方中的一人出於種種原因,導致自身社會功能低下、完全失去內在自我,需要依附於外界的人或事物;而另一方則是依賴於這個人的功能失調和「對自己的依賴」,進而強制性地關心、照顧對方,來維持對方的依賴。
因此,一段依賴共生關係,是需要依賴者和助人者雙方的維持,兩人既是共謀,也要共同承擔痛苦。而這也許可以解答為什麼我們總是抱怨,卻無法真正離開自己黏人的、不求上進的伴侶。
我是否處於依賴共生之中?
以下是處於依賴共生關係中的人的一些特點:
1.成癮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社會功能異常
a)成癮行為:無論訴諸於社會認可的形式(工作狂),或是被排斥的(酗酒、虐待),這些成癮行為主宰著依賴者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是圍繞著某些習慣性模式的。例如,伴侶中有一方酗酒、沉迷於打遊戲、購物、工作,而影響了社會功能,導致經濟狀況不良或是無法照顧自己,從而依賴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