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嗎?我住的地方,跟我的個性有什麼關係嗎?或是換個角度,『我住的地方,會影響我的一舉一動、個性態度嗎?』。
記得很多年以前,自己唸過一篇有趣的碩士論文 ,談著憂鬱的人如果出路安排自己的生活場域路徑,他試著探問一些根本的問題,『一個人他特殊的情感場域在哪,讓他能安心平靜的場域又在哪,那些讓他自覺可以學習的場域又在哪,而工作的場域又在哪? 人或許可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會接觸的場所地域分類,有些地方有他的專屬性,而我們平常也會依據著自己的心情安排著如何進出這些場域』。而對憂鬱的人來說,或許有其特別的會行走或安排的,可能是把家裡是讓自己情緒高張的地方,所以他會安排自己去河堤邊走走,讓自己稍加平靜自己,而這也顯示他住的地方有河堤,或許讓他處理自己的心情稍微容易一點;反過來,有可能你住在充斥工廠鐵皮的區域,巷弄狹小,這一切都讓你心煩,而當你想要讓自己稍加平靜時,你必須搭著車子去陽明山,待一個下午,讓自己平靜,但可想而知,你要去陽明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以讓自己平靜也變得比別人困難很多,只因為你住得地方太難找到一個可以平靜的角落。
我們的都市就是如此,有各式各樣的樣貌,你或許從以前都不會注意,你生活周遭的樣貌,如何影響著你生活中的選擇,而我們都試著調適自己,在世界上生存著,那些調適的過程也需要素材來安頓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平復心情、需要思考、需要追逐超越的可能。而這些調適自己的過程,日積月累也回影響著自己的行事風格,與做人處事的方法。
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已有一個好朋友住在新北市的泰山,但他大學在台北市念,高中也在台北市念,所以大多數的朋友都是住在台北市的市區內,他說到他每一次要跟朋友相約,他都要提早四小時準備,梳妝打扮一下,需要一個多小時,然後外出等車,大概二十分鐘,坐車一個多小時才會到台北市區,然後再慢慢走到相約的地方,也因為如此,我觀察到他都挺準時的,因為要跟朋友相約就需要一直留意時間,導致他是一個守時且在乎時間的人,相較於他的朋友,可能總是約在自己住家附近,但卻總是遲到的那個人。想一想,光是一個空間上的距離,就可以影響一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
生活所在地的樣貌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家朋友有一個小書局,那你就多了比別人多接觸書的機會,也或許你養成了經過書店總會進去晃晃的想法,而看著環境變遷,那些特色小店終將關閉,你也比別人展露出更多更特殊的情感,或許也是別人很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