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爆發首次航空業罷工事件,華航員工決議罷工,最主要的原因是,華航逼迫員工簽署勞基法 84 - 1條的同意書,未來每一個華航員工的每月總工時上限將高達220小時,相較於勞基法的174小時還多出46小時。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這項改變影響最大的就是五小時左右的航線(如新加坡、巴釐島),讓原本可以在當地休息一晚的機組人員,有可能變成當天來回,造成機組人員飛行疲憊,造成飛航安全的疑慮。
根據民航局規定,機師和機組人員必須休息滿一定的時間才能再飛,但華航也在配套措施中偷吃步,將通勤時間扣除於工時之外。
由於機場的特殊地理位置,許多空服人員的通勤時間長達1 - 2個小時,新制度將會造成機組人員上班報到時間變晚,下班時間變早的假象,表面上多了80分鐘的休息時間,但實際根本沒有休息到。數次談判破局後,員工為了自救採取罷工,也為台灣勞工爭取權益寫下歷史的一頁。
其實,華航最嚴重的問題是機構龐大,官僚主義和老大心態嚴重,沒有把勞工視為資產,在罷工開始前,華航官方採取的處理方式竟是找資深退役空姐出面替公司站台。
退役空姐在尚未釐清學弟妹們的罷工訴求前,就直接評斷「我們以前再難再苦都......」總而言之,年輕人吃不了苦,應該感恩公司、讚嘆公司才是真理。
這樣世代爭議並不是冰山一角,社會各處隨處可見。
我曾有一次搭乘計程車,司機是個六十來歲的老大哥,他邊開車邊聽新聞廣播,廣播裡談到某個年輕人因情緒和軍中霸凌問題逃兵。新聞還沒有播完,司機大哥就直接用輕蔑的語氣對我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吃不了苦!想當年我們當兵才苦咧,至少要做3年,現在不過就是做個一年的時間,就覺得苦哈哈,還什麼軍中霸凌、情緒問題……實在是厚,身在福中不知福!」
當時我一個人在車上,聽著輕蔑語氣和肢體語言,一時之間氣不過,回應:「真的要這樣說?那我爺爺的年代還打戰咧,他們當兵要真實面對戰爭的殘酷,對他們來說你們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說完也隨即不悅表示:「請讓我下車,我不想待在車上。」
這樣子的「比較」有意義嗎?
每個年代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兩個世代的環境條件有所改變,沒有誰比誰好,誰比誰強的問題,差異確實存在,學歷通膨、物價漲薪水沒漲,用「以前如何」、「現在怎樣」替不熟悉的事情下定義是最容易的;而情緒性的言語只會加深世代對立,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實質幫助。
你身邊是否也有遇過這樣的長輩?不願理解、透過片面的資訊大放厥詞,把所有的事情單純用「他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他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作為所有問題的總結。當他試圖用經驗來壓你,年輕世代不用急著說服對方,也不用妄自菲薄。事實上經驗法則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狀況,有些長輩的話聽聽就好,原則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學習或工作上遇到一些狀況需要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學長姐說》也十分歡迎讀者來信提供經驗分享,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 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