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當我們在都市時,何以不是時時刻刻感覺到大自然就在身邊?很多時,都市人面對其他人(如同事和親友)反而感到壓力,而非自由。原因是,對自然的審美和對人的審美是有所不同,前者是欣賞自然的令人愉快、無目的、純粹的崇高美感。大自然的美感是直接傳遞於人的,不論任何階層、教育及文化水平、文化、時代的人,皆可馬上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故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另一方面,對人的對人的審美是間接的,需要我們主動去找尋。若果無心找尋的話,便找不到使我們感到自由的美感。人的美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美;另一種是內在美(亦即善)。外在美可直接地傳遞到我們的眼中,從而有一種愉悅感,但外在美的構成涉及情慾和社會的壓力,這種美感反而加強了人的主觀偏見,無助於令人的心靈進步(下文詳述)。當只有欣賞別人的內在美時,才真正感受到令心靈進步的美感。
為何對人的審美只能是內在美,而不能在外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外在美的標準多變而對心靈毫無意義。沒錯,人們美麗又討好的外表使人愉悅,但這種審美不但膚淺,而且對人的心靈毫無作用(審美的目的,不但為使自己產生愉悅感,更重要的是使心靈進步)。
外在美的標準隨時間不斷改變。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乃至同一文化而在不同時代,外在美的標準皆是不同,原因是外在美的標準在社會經濟發展、權力關係、人類原始慾望等等的互動之中誕生。舉例,今天都市人生活富足,連最貧窮的人(以香港和台灣為例)也有足夠的營養成長,對外在美的標準則是纖瘦;反觀在物質匱乏、嬰兒死亡率極高的古代,對外在美的標準則是身材豐滿,並強調第一和第二性徵(如巨乳豐臀)。
另一方面,這外在美的標準往往變成奴役女性的枷鎖,將不可能的理想身體美感標準強加在女性身上,不符合那些美感的,便飽受歧視,也使自信不足的女性盲目追求一種不可能的標準(不過,因健康理由,男女都不應放縱身體,變得痴肥)。雖然社會對男性都有一種美的標準,但不符合其標準者所遭受的歧視和社會壓力,往往不及女性。試問這樣充斥壓迫的對外表的審美,對靈性進步有何意義?
另一方面,人類的善與情感是跨文化、種族和國界的(註2)。內在美的表現是善心和善行,而善則來自同理心。善是人類追求的理想,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雖然善所衍生道德準則在不同文化上有些差異,但其大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卻是無庸置疑的。善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進步,今天現代社會推崇的人本精神和人道主義,本質是出於對善的追求。我們對人的審美,若只是針對內在美,則使自己的心靈進步,同時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反之,若只針對外在美,我們則陷入惡俗、膚淺和欺壓的惡品味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