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欣賞藝術品時,可能有一種這樣的感覺:「我不明白這藝術品的意義,也不懂如何欣賞,對它毫無感覺。」如果大家花了一個下午,去到博物館欣賞藝術品時,產生了這樣的感覺,豈不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更甚者,有些人說:「我沒有藝術細胞,我與藝術絕緣。」他們的生活便與藝術隔絕。歸根究底,是我們為何需要藝術?藝術若只能給我們愉悅的感覺,而當愉悅感消失後,對生活又有何意義?這個問題,我想由現代人的煩惱說起。
台灣近年經濟發展緩慢,政府束手無策。雖然我居住在香港,曾有幸遊覽台灣,而我所見的,卻市面繁華,人民的生活過得去,只是不太快樂矣。然而,人類不應只求溫飽和盲目的經濟增長,我們心裡底知道自己應有更高的追求,心裡有股衝動正蠢蠢欲動的,卻不知自己追求的方向,只知我們應有更好的生活,但現實不如人意。現代人對生活充斥躁動和不滿,卻發現自己正面對一股無法抵擋,也無法改變的社會力量。這股力量在不知不覺間改造了自己,用作感受這世界的感官漸漸麻木。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對未來充滿好奇和求知慾嗎?為何小時候充滿熱誠,想像自己如何當一個理想的大人,如今長大後,卻變成一位失去熱情的、對生活毫不敏銳的大人?為何進入社會後,人變得營營役役,卻有徒勞無功,找不到意義的感覺?何時開始,我們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我想,當我們沒有批判和反省,接受了他們的觀值觀和規則時,我們便失去了人類應有的熱情和感受。小時候,他們告訴你,藝術和其他人文學科不能賺錢;他們告訴你,良好的行為就是安份守己,當面對大是大非和社會不公義時,要相信權威,社會才穩定;他們告訴你,美好的生活就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努力上進,安居樂業。很多人接受了這套價值觀,放下自己對生命的熱情,以適應社會。那些不服從的,卻發現自己正面對巨大的力量,不可擋也不可抗,像洪水猛獸直撲而來,最終只能帶著不滿的態度順著主流而去。
終於,我們學懂了社會的遊戲規則,不過精神上對這套遊戲膩了,唯有說服自己:「現實就是這樣。」我們學會了不去反抗,接受現狀,並將自己的世界由小孩的無窮無盡,縮成眼前的利益。成長的意思,仿佛等同隨時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並長了各種的偏見和犬儒,卻執著於旁枝末節上,計較自己小小的利益。
有一天,在公司裡,像永劫回歸的重複又重複地做無聊的工作,心裡不明所以地有一股憤怒和不滿,然後開始指責外在的事。「為何別國的工時比本地的要短?為何別人的生活多麼美滿,而我自己卻要工作超時,每日重複地做我毫無意義的事?為何我的薪金這麼少?我已經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實踐人生,到底生活的種種總是與我對著幹?」不知不覺地,生活變得沉重,又毫無意義,唯有以上癮逃避生活的苦悶,包括毒品、性愛、電子遊戲、酒精、口慾、電視節目、網上的垃圾資訊,甚至對偷懶也上癮。我們自始迷失在生活之中,與心目的理想生活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