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教育資訊發達的社會,常能在書報或網路媒體上看到各式親職教養的觀點、見解,大多深具啟發性;若家長認真涉獵,並願意身體力行,確實有助於改善與孩子互動中的各種問題。
閱聽這些資訊的家長們,常得先有個心理準備。這些資訊在告訴你如何做得更好之前,總是要先將你的不是之處數落一番,也就是在不同的教養議題上列出「問題父母」的「惡形惡狀」,要你自我檢視:「你是NG父母嗎?」。
我得承認,我也是如此。不論在文章中或是演講中,總是先要呈現出父母做得不夠好,甚至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教養行為(例如:「有毒的教養方式」),再提出如何改善的建議。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發現專家們所羅列的各種「罪名」,都曾一一發生在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時,用當頭棒喝來形容還不夠,頓時像是被好幾發子彈連番擊中,痛不欲生。
這種如五雷轟頂的痛,引發的常是一連串的自責與內疚。
有個母親曾在與我討論完孩子的問題時,難過地流下眼淚:「老師,聽你這麼分析之後,我才知道,長久以來,我所做的都在傷害我的孩子。是我不好!我不是個稱職的母親,我的孩子現在會如此,都是我的錯。」
她不停傷心落淚,看了令人不捨。我安慰她說:
「您可別自責,沒有人是天生完美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所做所為,總是出自於一份愛。即使我們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也是帶著對孩子的愛,這一點,是不容抹滅的事實。」
她擦了擦眼淚,直直地盯著我:「老師,我是不是應該跟我的孩子道歉?」
「為什麼要道歉?」
「因為,我真的覺得對不起我的孩子,我要請求他原諒我這個糟糕的媽媽。」
我強烈感受到這位母親內心的自責,整個人陷入內疚的情緒中,腦中大概不斷出現各種自我責備的聲音。
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這個問題,我想了想,告訴她:「或許,您可以思考的是,當您請求孩子原諒時,是否能夠有效地幫助到您的孩子脫離困境?或者,請求孩子的原諒,只是要讓您自己感覺更好受一點?」
我可以向孩子道歉嗎?
事實上,從系統位置的角度來看,父母是不需要,也不應該為了出於愛的教養行為而請求孩子原諒的。在系統中,父母的位置總是高於子女,請求孩子的原諒,便是將自己擺在比孩子還低的位置上了。父母是要能夠支持孩子的人,當孩子的心理地位高於父母時,父母如何能有效地支持子女成長呢?
道歉與請求原諒是不同的。
你可以向孩子表達歉意,說明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今後會如何調整修正,這是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內心強大力量的展現。父母夠強壯,就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