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幅畫的說明裡,他寫著:「昭和二三年十二月五日,我們離開台灣。留下最後僅存的留用日本人,據說這幾乎是最後的引揚船。⋯⋯港邊的防波提上擠滿了前來送別的台灣人,當船緩緩駛離的時候,防波提上傳來了用日本語合唱『螢之光』的歌聲。當時台灣人被禁止說日本語。⋯⋯當大船離岸後,兩艘小船追了出來,拿出了日章旗揮舞著。這是表現出對日本人的愛惜,與對大陸渡來的同族的對抗吧。吾愛台灣!吾愛台灣!」
最後的最後,立石鐵臣用畫筆用力的寫下兩次「吾愛台灣!吾愛台灣!」並且用紅筆點綴著強調的符號,透過畫作裡那種無聲卻深沈的眷戀與憂傷,任何人凝視這幅作品時,都無法不為之動容吧。
非常感動,非常。
立石鐵臣的兒子,光夫與雅夫也都成為日本著名的畫家,直到透過光夫親口描述,帶領觀眾在一幅幅作品中回顧父親的人生,才知道立石鐵臣的作品裡,亮點並不是主打作品的「吾愛台灣」,而是一個勇敢的,愛與孤獨的故事。
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日本小孩、回到日本後,不斷面對轉學,在青年時代毅然決然隻身來台作畫、加入一個只有台灣人的美術團體、被妻子叨念的丈夫、被兒子撕破的畫作的父親。他的執著與細膩,他的古怪與孤獨,雖然快被時代遺忘,但是總在某個初夏,再次被憶起。
東京都府中市美術館近年都很努力在策劃戰前的東亞藝術創作,這次的展覽也漂亮的分了四個畫作類別,還有附上非常多報章剪報;展場的說明版分成低版與大版,貼心地讓小學生也能輕鬆閱讀,更棒的事,讓展場成為互動空間。
愛,是不需要被人肯定的。立石鐵臣對台灣的愛,或許是對童年的眷戀、或許是對孤獨脫離日本畫壇來到台灣重新開始耕耘的自豪、或許是對少壯時光的摯友與創作人生的想念。總之,跟我們對台灣的愛一定不太一樣⋯⋯
又或許,愛這種事,每個人都不太一樣吧。
我們其實不需要第三者來提醒我愛什麼,特別是愛台灣這件事,但是看到立石鐵臣筆觸下台灣的可愛,多多少少,我覺得這塊土地又讓我更喜歡了。
文/張智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京都想想】立石鐵臣展:舞動油彩化身的愛與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