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個認真工作的男人,會變為一個打老婆的暴力分子?心理師道出背後最令人感概原因

2019-06-15 07:30

? 人氣

人類的受苦經驗,遠比一個簡化的「家庭暴力相對人」標籤多很多。(取自Pixabay)

人類的受苦經驗,遠比一個簡化的「家庭暴力相對人」標籤多很多。(取自Pixabay)

「他們的親生兒子站在房間門口,看著爸爸用粗暴的方式打媽媽,甚至將媽媽的頭放在衣櫃旁,用衣櫃的門來夾媽媽。他沒看過這樣的爸爸,於是跑過去想拉住爸爸,但被爸爸甩開,爸爸繼續毆打媽媽。」

第一次聽到朋友娓娓道出這樣一個關於家庭暴力的故事,其實我是震驚的。雖然身為心理師,家庭暴力似乎不是一個遙遠的題目,但我很少想像過「原來家庭暴力這麼近」,以及「假使你沒有說,或許我永遠都不會明白」。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會討論許多關於家庭暴力被害人或目睹兒的治療處遇方式,但極少有這樣的機會──當這件事如此出現在自己身邊時,能夠緩緩地展開思辨,而不是馬上跳入或貼上某個標籤,或是簡單地以二元對立來思考現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認識並參與朋友和家人的故事,讓我真實理解到人類的受苦經驗遠比一個簡化的「家庭暴力相對人」標籤多很多。如何能對這些苦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刻地靠近與關心,是我在這個經驗裡依然在反思的事。

日常印象背後的悲傷隱情

第一次遇到朋友的爸爸時,因為沒有一個人臉上會貼著「我是家暴相對人」,所以一開始認識這位長輩時,我並不知道他有過家暴的經驗,只知道他是一位已經離婚了的長輩。他非常健談,對事情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提起音樂、政治、歷史、航海,他總是能洋洋灑灑地談上許久,非常能自得其樂,也很懂得說笑話,跟我們這些晚輩相處也很少看到有長輩的架子,是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輩。隱約聽朋友說過爸爸跟媽媽分開時有過很激烈的衝突,但那時我實在很難將眼前的長輩跟「激烈的衝突」聯想在一起。

後來因緣際會,也認識了朋友的媽媽,她是一位精明幹練的女性,相較於朋友的爸爸展現出的寬宏大度,母親感覺是一位孜孜不倦努力著的工作者。我忍不住好奇為什麼看來這樣好的兩個人,會走到「劇烈衝突」,不得不離婚的這條路?

一開始的我像極了網路的鄉民,一直想找「究竟是誰犯了什麼錯嗎」,這樣的態度在瞭解這兩位長輩,但理解得越深,漸漸地發現這一切不過就是人心的習慣跟人心的限制,換作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或許都不可能更高明。在那個沒有家暴法的年代裡,這樣的故事或許只能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我不知道,是否有了家暴法以後,像這樣的故事是否更有機會能夠被好好地承接,好好地協助?

經濟局勢變遷下的生計難處

在台灣某個航運盛行的港口,朋友的祖父是個日文很流利的工匠,因此有許多的機會能承接大的案子,家裡的情況較為富裕,是當年少數先蓋起樓房的家庭。祖父認真於工作,也讓他的兒子女兒們有不同的眼界,相較於那個年代的許多人可能很晚才出國,他的兒子們很早就跟著上船,知道世界的寬廣,也知道當時台灣的侷限。朋友的爸爸在船上有份很好的工作,大約是當時人們一般薪水的三倍,朋友的爸爸身為長子,代理並協助父親許多工作,是當時鄰里間有影響力的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