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定邦的母親是怎樣的人?定邦說媽媽剛嫁來台灣時,只在鄉下待了1年,之後就隨爸爸一起到桃園工作了。他開玩笑說:「越南人的個性就是很愛賺錢,在家待不了,所以就一直去打工。」雖然有個勤勞的媽媽是件好事,但定邦的爸爸反倒比較希望媽媽能待在家裡就好。彼此的想法產生了落差,這件事漸漸成為了定邦父母最終走向離婚的導火線。定邦表示:「爸爸那邊說媽媽會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媽媽愛錢,然後自己跑去賭博。媽媽這邊則說,會跟爸爸離婚是因為爸爸愛喝酒,然後爸爸不顧家。」
離婚,並不會因為你是台灣人或是越南人而有不同,許多父母因感情破裂而選擇離婚。定邦回憶,自己有一次走在路上,住在隔壁的一個越南人看到他時就說:「Mẹ把你bỏ了。(媽把你丟了。)」聽到這句話的定邦再也忍不住,直接大哭出來,「我就對他大喊,說我沒有這樣子,然後一直追他的車。」定邦說:「我一直都是相信媽媽的,他們怎麼講,我都只會在他們面前點頭,但是心裡絕不這麼想。」
有時歧視是根深蒂固的,歧視,並不會因為你嫁來台灣、改變了國籍,人們就會開始把你視為同類,有時就連與台灣人所生的下一代,也依舊被貼上各種標籤。父親過世後,定邦的母親因躲債而回到了越南,當時為了騙過婆家的人,還得偷偷把好幾千塊的旅費放在小孩的尿布裡藏起來,然後假借澎湖那邊有人結婚,說要帶孩子們去,這樣才有辦法逃回越南。現在母親自己在越南也有新家庭了,而且過得很平穩。過節期間,定邦難得回到越南看母親,期間他與留在越南的哥哥聊到了家族的過往。
定邦:「你記不記得阿嬤過世那天,我們回到鄉下的時候,姑姑就直接來罵媽媽,對不對?姑姑說了什麼?」
哥哥:「『你媽做黑的!』,我記得一清二楚。」
定邦:「她直接一開口就這樣?」
哥哥:「對。」
哥哥:「然後是,『為什麼那時候你們兩個不回來?』」
定邦:「姑姑怎麼這麼直接……。」
這些被異樣眼光看待的種種記憶,一直深藏在定邦心中。
而定邦在台灣生活中,也接觸到了每2年舉行一次的移工大遊行,此後他也每次都參加,為所有在台灣打拼的異鄉遊子發聲。
「我們」,一起在台灣這個地方生活
至於以後會不會選擇回越南生活或工作?定邦似乎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在台灣生活久了,已經很習慣台灣的生活步調了。怕自己會太眷戀越南悠閒步調的定邦說:「我沒有打算回來越南做,來家裡一定沒有一個自己的私人空間。那種在創作空間,那種自己在寫東西,肯定沒辦法去寫,一定會一直被打擾。」
對於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遷移的移民與移工,台灣早已成為了他們的家,他們也慢慢成為了「我們」,一起在台灣這個地方生活。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