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私訊傳訊關心,他卻透露自己並非自願離職,雖然他公私分明,但還是避不掉那些眼紅的人,更沒想到,老闆也認為,B的外務太多,演講、應酬、講座,即便是下班時間才兼著做,但老闆認為,B的「心」沒多少在公司上。
於是半年左右的時間,B黯然離場,而少了公司的穩定薪水收入,B日子沒有那麼好過,跟以前相比低調了許多。
什麼內容都不發的朋友C
有種人為了低調也不想沾染是非,什麼內容都不發,不只是鎖起來,而是任何內容都不發,朋友C就是這樣的人,他在FB註冊佔了一個名字,以前在學生時代有在使用,但上班以後聽多了上述兩者的故事,不想把自己的內容曝光在臉書,他開始刪除內容,近期更因為臉書提供「歷史上的今天」服務,他也會回去檢檢查過往的內容是否適合,不適合就刪除,避免引起爭議。
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安全過關,但沒想到有次他面試時,主管說,老闆不想用他的理由是FB上面沒有紀錄,不曉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後來他也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機會。
分享理應是一種快樂,但把分享給了不適合的人就變成了炫耀;秘密代表的是一種信任,但把秘密告訴不適合的人就變成了八卦。
上面三篇故事下來,好像對臉書對態度有些矛盾,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到底該如何取捨臉書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呢?
其實,這篇文章不是要檢討在臉書上分享動態的人,而是不要只用臉書的動態去評價一個人。
人類的弱點就是喜歡用局部的內容去全盤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以前我們會透過媒體片面的報導去了解一件事,現在更多人喜歡通過臉書來了解陌生人。加對方為好友後,第一件事就是滑他的塗鴉牆,大概了解這個人關心的議題,想表達的形象,分享的內容,是悶騷、有趣、內斂還是外放?
我們會把對方的臉書看得太重,卻忘了人需要實際相處才能最清楚對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臉書看似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際上卻增加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先入為主的想法。所以如果你也不想讓臉書成為你的弱點,那麼請不要只用FB來評斷一個人。
冒牌生
作者最新作品:時報出版《成年禮:給不再是孩子,卻還不是大人的你》
對科系所學或未來出路仍有問題,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