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都拿A、推薦函滿滿、還必須多才多藝
有這麼多資質優異的孩子可供挑選,我們就把焦點放在個人特質上,而這一點通常藉由推薦函和論文來判斷。
只附上成績單和個人履歷的申請件往往不被錄取,因為「沒爆點」、「不是團隊的發起人」、「太平庸」;但一個附了8份推薦函和厚厚一大疊課外活動記錄的也會被認為「太緊繃」。曾聽當時的同仁說,成功的申請者必定是下列二者之一「通才」或「偏才」——後者必須要有是極端過人的單一才華,例如令音樂系全體教授都感動的一首曲子,或是獲頒國家獎章的科學成就。
史托佛在耶魯的年代也推崇通才,但那定義和今天大不相同。早年的預科通才基準在學科表現,後來被布魯斯特的專才所取代,而現在的大學好像在組織某種戰鬥特攻隊,收編各種「偏才型學生」來組成一個班:年輕的小記者、未來的天文學家、準外交官、語言天才。
參加過10項課外活動的學生雖說有十成希望可獲錄取,總不可能真的在10種不同的領域都大放異彩,反而是3到5種的課外才藝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特殊傾向,比方像數學、藝術或學生會。再者,偏才絕不代表優劣懸殊,也就是說,你在某一兩項特別卓越的才能之外,其他的每方面仍然要面面俱全——這是建立在「通才」之上的「偏才」定義。
你可能明白自己將來不可能當科學家或從事任何涉及高等數學的工作,但仍然得在高中時選修微積分(「台柱」學科之一),也仍然得拿好成績(班級排名,學業平均分數);或者你是旁人眼中的「宅宅」,寧可花時間關在家裡寫詩或搞電腦程式,卻還是得玩幾樣樂器、出去打球外加參與學生社團(當然,創社更好),把自己弄到忙得不可開交。各科都拿A,在群體中競逐領導權,全方位發展課外興趣——要做神人,你就得通通包辦。
作者介紹│威廉.德雷西維茲 (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國家》(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美國學人》、《圖書論壇》(Bookforum)等。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家雜誌獎,與2011、2009年的國家書評人傑出評論獎。經常受邀至全美學校與領袖會議演講美國教育現況,散文〈孤獨與領導〉成為美國軍方、企業界、商學院、著名的亞斯平學會(Aspen Institute)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