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網路熱傳「中國台辦史上最大商業契作」這篇文,提供給房屋、生活費和創業基金的方式吸引台灣年輕人前往大陸創業,阿里巴巴也宣布年招200名台灣實習生赴陸學習,在網路上掀起新一波經濟「統戰」陰謀論,在我眼裡,人才流動是件好事,如果今天有人願意提供你更好的條件,有什麼理由不去?
中東最大外匯商實習機會:「不要臉」得到的
這個暑假我前往中東投行在香港的市場部實習,非本科出生的我在和朋友聊天時被問了許多次是如何得到這個機會的?從哪裡看到的?誰介紹的?
我都和他們說:「不要臉得到的!」
前一年,我在台灣一間Fintech公司實習,做外匯模擬App的推廣,我發現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兩個困難點:一是想學的人沒有學習的管道,二是高手沒有意願和新手分享(零和市場,我賺的就是你虧的,那我幹嘛教你?)於是,我在得到校內外匯競賽第二名的成績後,開始整理一些自己的投資技巧,放在自己的臉書上和大家分享。
分享漸漸帶給我回饋,臉書帳號收到了許多私訊,有些和我討論投資技巧,有些是詢問有無合作機會,其中一封便來自我的現任主管,一開始她裝成普通人,問一些外匯的問題,我抱著單純分享的心態,和她聊原創內容在外匯市場的可能性以及行銷方式。幾個月後,她問我一句:「你想來香港實習嗎?」
於是,我得到了在市場部實習的機會。
我想我沒有特別厲害,只是願意「不要臉」的分享自己所學,將知識整理的同時,在腦中我便複習了一遍,將知識與他人分享,就像是給了別人一個點子,他也會產生自己的點子回饋給我,進而達到交流。我發現分享知識帶給我肯定、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學習。另外,我認為對知識的認知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理解知識,第二層次是解釋這項知識,第三層次則是能運用、預測這件事,分享知識是我在知識第三層次的運用。
至於為什麼要持續分享?當學歷越來越氾濫,大學學歷幾乎人人有,來到世上的二十幾年內,你創造過什麼;可以讓陌生人快速了解你這個人?還是就只是遵循社會給你的指示:讀書、考試、升學?這樣也沒有不好,但人一多,你要不當前幾名、要不就是想著和別人不一樣,是吧?
在香港,我看見對專業的重視
我的實習時薪是以港幣計,先不加上機票與住宿的補助,這五天內的薪資是8500台幣左右,但工作內容和台灣的實習十分類似(內容創作、寫行銷文案、企劃活動…),但在台灣,做類似的事我一個月的「補助」是2-3000元。
在台灣,實習似乎和薪資扯不上邊,而是以「補助、獎勵、車馬費」替代。我原本想實習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來公司學習,公司提供我機會,雙方滿意即可,但後來我思考為何自己有這樣的心態?這樣是否被企業奴化得太嚴重?以實習為名行壓榨勞工之實,有哪個工作不能從中學習?來實習後是否有真正學會什麼、還是用自己原本有的技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