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對於互有關聯或者「一起出現」的事件,能從中「看出」由某些事件造成其他的事件。也就是說,我們會一口咬定,由於特性X(例如能量棒的攝取量)和特性Y(例如運動競賽成績)有關,因此X造成了Y。
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往往大錯特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原因在於許多假說都能解釋為什麼X和Y「一起出現」。事實上,至少有四類不同的假說,可以解釋任何這種關係。認識這些假說,有助於你發現對立成因。以下用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四類假說。
最近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抽菸可對抗流感」。研究人員調查了五百二十五位抽菸者,發現六七%在過去三年裡不曾得過感冒。研究人員提出的假說是,從吸菸動作中所釋放出來的尼古丁摧毀了流感病毒,讓它來不及擴散和形成疾病。
這麼說來,因氣候變化造成身體不適的人是不是該跑出戶外、開始抽菸,以防止流感?不見得。在抽菸之前,應該先思考這項研究發現的四種可能解釋:
解釋一:X是Y的成因。(吸菸並未真正殺死流感病毒。)
解釋二:Y是X的成因。(為了不受感冒病毒侵襲,人們可能會持續抽菸。)
解釋三:由於第三項因素Z的存在,X和Y互有關聯。(抽菸和不感冒是相關行為,例如抽菸後經常洗手,防止了感冒病毒的擴散。)
解釋四:X和Y互相影響。(也許不常感冒的人正好有吸菸的傾向,而吸菸能防治某些疾病。)
切記,關聯性或相關性並不能證明有因果關係存在。
然而用來證明因果關係的不少證據,只是基於關聯性或相關性存在。當作者指出一些特性之間具有關聯性,用這種方式來支持其假說時,一定要問:「是否有其他成因可以解釋這種關聯性?」請用下面段這段論述來自我測試:
最近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冰淇淋會誘使人犯罪」。研究人員調查了過去五年,美國十個最大城市冰淇淋的銷售量和犯罪率,發現冰淇淋銷量增加時,犯罪率也升高。於是,研究人員有此假說:吃冰淇淋引發腦中某種化學反應,進而激發個人的犯罪傾向。
我們希望你看了這段論述後,還是認為吃冰淇淋的人不用擔心自己會作奸犯科。你有想到其他的對立成因嗎?夏天的氣溫升高能否解釋冰淇淋銷售量(X)和犯罪率(Y)之間的關聯性?我們可以理解人們容易混淆關聯性和因果關係,也曉得這種作法很危險。「因」當然是在「果」之前。但是「果」之前有很多事件,而且大部分缺乏因果關係。
把上述事件彼此相關的四種可能解釋記在心裡,你現在應該能夠確認兩種常見的因果推理謬誤:
【Fallacy!】
混淆因果謬誤:混淆事件的「因」和「果」,或者未能認清兩件事可能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