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晉升為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在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生產工具的階級——你幾乎不用使用勞力即可有收入。
沒錯,如果你覺得「當一個工作者」沒辦法滿足你的時候,思考的事情或許就是得晉升資產階級。
講到資產,很多人想到的是「錢」,錢叫做貨幣,貨幣並不完全等於資產,貨幣你可以想成是「可以換取生活用品」的工具。所以如果你有很多的貨幣,其實代表兩種意思,你可以把貨幣當成資產,也可以當成單純換取生活用品的工具。換言之,「貨幣」有兩種功能,一是換取生活用品,一是當成資產來產生收入。而當你擁有足夠的資產時,你並不需要工作就會有收入、或是你的工作 CP 值會遠高於勞動階級的人。
由於這條路我也尚未達到,我並不能完全解答所有問題,且很多地方位處模糊地帶,例如:
「知識是否是資產?」
答案可能是也不是,如果你能夠槓桿你的知識,讓你可以依賴你的知識做決策,且可以花夠少的時間賺到「自己全職工作的月薪」,或許這樣知識可以當成一種資產。
「創業是否就是資產階級?」
不一定。如果你自己開雞排店,而你的雞排店沒有稀缺性的生產工具,例如品牌或是獨門的 know-how 可以協助你明顯比別人容易賺錢,那麼,或許你只是自雇工作者,而非資產階級。
三、調整自己的認知
第三條路,可能與前兩者同時發生,也可能獨立發生,而這取決於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是否明白人生為何而來」。
如果你是風險趨避者,或許你會選擇路線一,因為他是風險最低、報酬中高的路線;如果你是風險的接納者,或許你會選擇路線二。
而當你很清楚「人生為何而來」的人,或許你不會看到這篇文章。因為第一篇、第二篇文章並不會帶給你焦慮感,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喜好、需求,不會隨著世界的波動而起心動念。因此,你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外在的社經地位、賺多少錢,甚至是政治環境都不能影響你的心情——因為你清楚自己人生為何而來,甚至因為你這麼了解自己,你能夠調整自己對於所有外在事情的認知。
以上這三條路,並不「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這三條路並不包含「所有的」路線,也並不互斥;極端的情況下,你可以既培養國際移動能力、又同時創業累積資產,且同時調整自己的認知,讓心情品質提高。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標題雖然下得很聳動,但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誰能做評論呢?
以上是我的分享,包含看待職場的觀點、發現的重要指標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後記:
寫這三篇系列文,幾乎是我人生寫文章的經驗中,最痛苦、最焦慮的一段時刻,當完成的這一瞬間,我心中沒有過去完成文章時的喜悅;這三篇文章沒有經典的「起承轉合」,沒有「困境、衝突、解答」,沒有任何好萊塢式的完美結尾,反而是三個難以執行的方向。
過程雖然苦悶,然而,我相信值得。
為什麼?
寫文章的目的,在於給予和十年前的我一樣矛盾的朋友,希望藉由這三篇文章,給你一些不同的觀點;寫文章的目的,在於和「與自己完全不同世代」的朋友,藉由文章,了解我們這個世代的焦慮與觀察。
最後,寫文章的終極目的,在於尋找和我有共感的朋友,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事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Yeng Tsan(原標題:七年級生的職場焦慮與工作告白:贏家的三條路徑)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