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利他範圍擴大了,我會思考我周遭的人,需不需要我提供服務?更重要的是:我能不能更努力,使整個社會、人類未來的發展更好?能不能有不同的思維、突破性的想法,為整個社會、世界創造價值,做出實質的貢獻。
當你愈來愈有用,必須有兩個基本思維:第一是觀察「社會需要什麼」;第二是「建立利他的能力」。利他就是利他人的需要,社會有需要,就利社會的需要,如此不斷循環。
我的座右銘:「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基本邏輯就是為了創造價值。有瓶頸,價值就無法實現。要突破瓶頸,一定是困難的。我們的文化有「留一手」的陋習,擔心把看家本領都傳授給別人,別人會不會凌駕、超越自己,成為自己的勁敵?但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每個人都留一手,社會如何站在你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
我們應該不留一手,不斷挑戰困難,增進能力,朝既定方向不斷學習。有突破瓶頸的能力,慢慢就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新的。因為舊的東西大家都會了。以經濟學的供需關係而論,舊東西自然貶值;想要增值,就得創造新的價值。所謂的「新」,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新,最好是「借重原來已有的東西為基礎,突破一個小瓶頸,就能創造出很高的價值」。所謂的「一點點」,就是要有觀察力,要能體驗,不斷思考;若別人這樣做無法突破,就記取他們的教訓。有很多教訓不一定要親自體會,社會上發生很多問題,都可以做為參考。
青年提問
青年:在開創宏碁的前後,您的小確幸是什麼?
Stan哥:我在學生時代,每天上下學之餘,就幫媽媽做生意,覺得日子過得很愜意、很滿足,對當時的我而言已經是大確幸了。確幸大小的看法因人而異,也經常由外界來定義,而且大小是相對的。我三歲多爸爸就過世了,媽媽給我滿滿的愛,這是不是確幸?
記得我當兵時,一個月的薪水花不到幾百塊,我還有多餘的錢可以存下來。因為我不抽菸,部隊配發的菸,我拿來賣給同僚,多了幾百塊的收入。我的物質欲望不高,覺得這樣生活就很滿足。第一次就業時,不斷有機會學習新的經驗,從研究發展、製造、採購到業務,十分忙碌,也常常出國,尤其到矽谷讓我見識了很多。下班回家跟太太打羽毛球,我自己覺得很小確幸。
我不愁吃穿,物質生活對我來說,已經很足夠。但有很多人十分講究吃穿,有了名牌還要追求更名牌,永遠覺得不夠。
在我打算創業時,接觸到微處理機,心裡明白二次工業革命風潮將起。第一次工業革命,華人沒有跟上;既然知道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即將來到,我更要盡最大力量,貢獻台灣。沒想到我一提出這個想法,竟得到許多年輕朋友附和,大家都有企圖心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