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近年,我大女兒上了國小中年級。期中考時,老師出了一題上課沒教過的社會考題,裡頭問:請問○○小學在台北市的哪一區?
女兒告訴我,她這大題全錯了,因為從沒有聽過這些東西。接著她又大驚小怪地說:「媽媽,可是那個XXX考一百分耶!而且他下課都沒有在複習,就自己知道○○小學在哪一區喔!」
我不禁翻了翻白眼,回女兒說:「他一定是曾在哪裡聽過、看過才會知道。」沒想到女兒更篤定地跟我說:「媽媽,真的沒有,他下課真的都沒有在複習!」
我突然頓悟,原來當年寫那篇「光玩耍和拉小提琴就跳級考上醫學院」的記者,天真程度其實跟我上小學的女兒差不了多少,都還停留在完美全能的「嬰兒心態」。
「我不完美」是成長的共同失落
「嬰兒心態」是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思維的存在有其道理。那是在剛出生的時候,記憶裡尚留存著與臍帶連結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一切的快感,我們誤以為未來世界也是如此,這是一種嬰兒「全能感」。然後我們開始會笑、會爬了,一個小小動作就逗得旁人哈哈大笑,我們開始自戀、覺得自己在世上最為美好,這是「完美感」,一種嬰兒的自我中心主義。直到身軀漸漸向上生長、視野更開闊,嬰兒心態會有所蛻變。我們開始知道世界有多大、遭遇什麼叫做挫折,我們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哀傷,心境卻因此而逐漸成熟,懂得人要在現實、而非在嬰兒時期的幻想中活下去。
但很多時候,我們不願脫離嬰兒幻想的心情,繼續直拗地挑戰完美全能的「神級」境界,甚至還不容許自己達不到!
現實與幻想落差之大,該怎麼辦?「拖延」的種子就這麼悄悄地埋進心裡,只要把事情拖著,就能繼續想像:不是我做不好,是我還沒好好去做!這絕對是拖延的一大好處,它讓我們不用面對成長中必然的,「我不完美」的哀傷。
只是,換一種大人的視野:事情做得不夠完美,真有那麼可怕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