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意志力就有辦法戰勝憂鬱症嗎?精神科醫師沉痛呼籲,別把生病的人逼死了…

2016-09-03 07:00

? 人氣

青少年憂鬱症是容易誤判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小鬧鬧」,或者被視為搞怪吸引人注意的「伎倆」。(攝影/陳弘岱,青春共和國提供)

青少年憂鬱症是容易誤判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小鬧鬧」,或者被視為搞怪吸引人注意的「伎倆」。(攝影/陳弘岱,青春共和國提供)

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很容易被誤判為「青春期的小鬧鬧」。憂鬱症不是病,只是心情不好而已?醫學研究證實,憂鬱症與腦神經運作不良有關,憂鬱症是大腦真的生病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的樣貌,時而充滿活力,時而多愁善感,雖然外表逐漸像個成人,內心與思想則仍在尚未確立的摸索階段。在一般經濟無虞的家庭,既不愁吃穿,家長也不強加學業壓力,多半會認為「小孩子無憂無慮,有什麼好愁?」可偏偏,那個「耍脾氣」、「搞憂鬱」難搞的小屁孩,可能真的生病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來到校園,十七歲的曜明(化名)是籃球隊隊長,又是成績名列前茅的資優生,身材高挑、長相帥氣直逼韓星宋仲基,臉上常掛著迷人的笑容。在一切如常的日子裡,老師同學開始覺得曜明不太一樣了,尤其是要發考卷的時候,他會異常的藉故走出教室,連校隊訓練都開始因身體不適而缺席。

對於父母的關心,曜明只說身體不舒服,懶洋洋的開始關在房間裡。一天,曜明實在被問得煩了,他把門一甩,就上床睡了一整天。爸爸媽媽雖然吃驚,但彼此有默契的認為這就是時下的小屁孩,青春期的副作用作祟。

正常的孩子,表現失常容易被關注,但,原本就行為就比較我行我素的孩子,若出現不符社會期待和規矩的行為,更可能因此被視為壞學生,而沒人在意了。

不同於成年憂鬱症患者的典型病徵,青少年憂鬱症是容易誤判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小鬧鬧」,或者被視為搞怪吸引人注意的「伎倆」。再加上課業壓力沉重,孩子逃避上學,在家與父母溝通不良,常常產生摩擦,就可能被貼上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負面標籤。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很多人認為,憂鬱症不是病,只是一種心理狀態,就是心情不好而已。事實上,醫學研究發現,憂鬱症與腦神經運作不良有關,例如腦中的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間不平衡,可能就是致病的主因,其實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青少年發生憂鬱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生活壓力事件,以及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身體各器官的疾病也可能造成憂鬱症,例如腦部疾病、內分泌疾病、感染症、免疫疾病、腫瘤等疾病常併發憂鬱症。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體內賀爾蒙改變,也可能促發憂鬱症。成人憂鬱症當中,產後憂鬱、更年期憂鬱、老年憂鬱,都可被理解賀爾蒙與憂鬱症的關係,但是,青少年憂鬱症卻常被忽略青春期生理變化對心理健康的衝擊。

「過去,我們太強調可以靠意志控制情緒,例如情緒管理。卻不知道,其實是大腦的運作控制了我們。」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醫師表示,近幾年腦神經的研究,使我們得以解開過去未知的人體奧祕,情緒控制牽涉了先天與後天複雜的因素,環環相扣,並非可以單純靠人的意志力控制自如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