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選錯系就沒救了?通識課沒用嗎?看看國外制度就知道差多少......

2016-09-09 16:59

? 人氣

近期有位網友私訊學長姐分享他的經驗,他是一名畢業於普通高中的學生,但是對廣告設計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初想考廣告相關科系來豐富自己的履歷。然而在台灣,有關廣告設計的科系並不多,且大多都需要美術背景,他自認不是能夠考上前面志願的料。最後退而求其次,選擇去念了大傳系,但所修習的課多半與廣告行銷連結甚微,且有些相關課程還是沒甚麼學習價值的「營養學分」,這令他總覺得自己選錯科系,因而在取得學士學位的路上走得不是很快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這位網友的案例正好反映台灣的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以國外的大學來說,雖然也有科系之分,但是學校卻更注重你所修習的課,它們讓學生自由地選課,因此時常在一堂課裡有不同科系的同學一起上課,讓你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去探討一個案例,而國外企業對於科系的參考也不像台灣這麼看重,他們反倒在乎你的能力以及你腦袋裡的東西。

再者,國外的畢業學分比起台灣少很多,但不代表他們不重視學業成績,而是認為與其開一些營養學分的課程,不如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比較重要。因此,課程減少,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準備教材,也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複習老師所講的內容。

這兩點與以科系與學分為目的的台灣大相逕庭。通常一門新課的開設,老師必須先進行一連串的課前會議與評估,因此以學分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只會導致系所大量開設課程,重量不重質的結果,反而壓縮了老師備課的時間,降低教學的品質;而且科系間壁壘分明,跨系選修充滿限制、缺乏溝通,這樣容易加深「隔行如隔山」的產業現況,讓學生只能單向性地思考問題。

但是大學不是都有開通識課?難道不能藉由通識接觸別的領域嗎?當然可以!但是正如網友所分享的,台灣很多大學對於通識課程的不重視,導致許多教授與學生對其都是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讓許多得以接觸不同領域的機會淪為看影片或者讓學生自由報告的營養學分。而且就算真的有從課堂中獲得什麼,一個企業的面試官,在台灣這樣的職場環境下,真的敢聘用一個對這行業「只」修習過相關課程的新鮮人嗎?

大學不再是做學問的殿堂,而是得過且過地混文憑,也讓許多人認為,與其在大學學四年,還不如去考張專業證照還更具有價值。但這只是這一切的開始,隨著大學文憑不斷掉價,大家開始往碩士的門檻邁進,連帶地導致碩士學位的貶值,可是就如前面談到的,台灣碩士班的教學手段與學士如出一轍,看重學分且缺乏匯流,這樣的教學環境實在很令人為台灣教育的未來捏一把冷汗......

學長姐說編輯群 李致淮 整理

你也有學業或工作上遇到的困擾?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幫你!

更多討論與分享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十分歡迎讀者來信提供經驗分享,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 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