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文國士從小受盡異樣眼光:要好好長大需要很多運氣

2019-08-30 11:33

? 人氣

文國士(圖/寶瓶文化提供)

文國士(圖/寶瓶文化提供)

「雙方一見鍾情,生下愛的結晶,廝守一生沒有變節。」多美的故事,但如果男女主角都是精神病患,一見鍾情的地點在療養院,浪漫的感受歸零,不可思議滿點。

他是文國士,我的受訪者,那個愛的結晶,父母都患思覺失調症,媽媽激烈發作時會狂打奶奶,媽媽寧靜式發作時,會訴說著他的生世之謎:「你的親生父親,其實是黃義交!」,訪問到這時,我居然想問文國士真的嗎?你的爸爸是黃義交嗎?可見我這種所謂的正常人,也沒多正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小時候很怕走去菜市場,菜市場是我的墳場。」因為媽媽常去菜市場欠錢、鬧事,在文國士的童年記憶,菜市場裡不是一把蔥菜多少錢的叫賣聲,而是直指身世的羞恥感,「他是那個瘋子的小孩。」放低音量,卻又足夠傳進耳朵裡的竊竊私語,每一字都燒燙,羞恥感燒紅臉頰也高溫印進心裡,他在自傳書「走過愛的蠻荒」中寫道,「從菜市場頭走到尾,一路上像一隻過街老鼠被人指指點點,一張張面目可畏的臉孔,在我四周交頭接耳:「你看!他就是那個阿達阿達的小孩。」

「你為什麼想出這本書?」我好奇他的人生故事,殘酷的是,他從小到大都在被獵奇,我僅能貢獻的善意是,幫助他被看見、被更多人理解。

「我的爸媽都是精障,社會對精障有限的理解,加重了我們的壓力,爸媽從來都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就像有些孩子是爸媽吸毒,他卻因此活在社會歧視的目光下,我想透過我的書,讓這些人活著多一點自在。」文國士被貼標籤一輩子,如果社會可以對精障的人多一點了解,他們就能少受苦一點,「感同身受」往往不如身受才能同感。

八歲時,爸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榮總花蓮玉里分院,他從小常常要陪奶奶去醫院裡看爸媽,他由奶奶撫養長大,關於家庭的樣貌,幸福的時光被驚恐的片段吃光光,在腦海殘存的並不多。

爸爸因妄想,常喊叫:「怎麼辦?有人要殺我!」我們眼中的不尋常,是他從小的日常。

「你怎樣感覺到,爸爸跟別人不太一樣?」小孩是很敏感的,也許當時什麼都不懂,那詭譎的氣氛卻可以強烈感覺,等長大懂事後,逐一抽絲出一個輪廓。

我奶奶希望在我心中,打造好父親、好母親的印象,所以每當我爸媽快發病時,奶奶就送我到鄰居家,請他們照顧我,我在窗邊,看到爸媽被綑綁上救護車。」文國士的書「走過愛的蠻荒」寫實描寫當時景象,「有好幾次,深夜的警車和救護車鳴笛聲把我驚醒了,在夜裡閃爍的景燈下,爸爸或媽媽被五花大綁地架上了救護車,我站在鄰居家門口,望著車尾燈,目送他們離開。」電療、綑綁、隔離、縱火這些名詞在大人嘴中,是什麼意思?大人給的答案是:「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所有善意的不談,累積成羞恥感,壓的文國士抬不起頭。

本篇文章共 7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1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大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