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質問另一半「你為什麼都不懂我」了!心理研究:越愛你的,就越不了解你…

2016-09-13 10:16

? 人氣

你覺得自己的個性是什麼?你覺得你熟悉自己的個性嗎?如果不熟,那你熟不熟悉別人的個性呢?你覺得自己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夠決定自己是否認識對面這個人呢?是否了解他的個性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雖然我們常常會說別隨便就評判一個人,但我們依然會想辦法評判一個人,透過刻板印象或是過去的經驗,因為我們渴望快速地瞭解一個人的性格,有可能出於好奇,但也有可能在大多數時間是希望保護自己。

大多數的動物都會有一股直覺,用來判斷社會上的互動,處理互動所帶來的資訊。我們的直覺可能建構在過去龐大的經驗裡,透過這些過往經驗,我們可以快速產生感受,然後發現那個跟你互動的人是否是友善的,是否是可以相處的、或甚至是可不可以信任,可不可以交往的。這種在社交互動中產生的處理歷程,常常不在我們的覺察之中,我們會自然執行,但我們卻會直接在腦中產生最終處理的產物,然後依據這個產物形成感受,一種對人的感受。

我們的直覺會希望讓我們主動去洞察對方的個性,這些洞察會包含個人的身體姿態、臉部表情、語調或是其他動作。根據人格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會用許多許多的描述方式來形容一個人,奠基在這些行為舉止,包含你是否是懶散的、你是否是個熱情友善的人、你是否有自信、你是否對脾氣不好等等。而我們對別人人格的判斷也有強弱之分,對方是否懶散,你可以從0到10去打分數,有些人對你而已都很懶散,但彼此之間也會有強弱的差別。

我們想要透過判斷別人的性格去了解對方,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我們希望可以知道自己與對方到底合不合得來。合不合得來不只是彼此有沒有吸引力而已,更是我們期望了解跟對方是否能有友誼長存,是否能夠發展親密關係。

但有時候判斷一個人的個性可能會受到很多事情的影響,這也就反映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判斷一個人上失準了!心理學家近期進行了一份研究(註1)整理,發現我們常常會因為某些事情在人格判斷上發生偏誤,我們會誤以為某些人在性格上的特質偏向一般大眾的狀態,但事實上並不然。例如高自尊的人(對自己評價比較高的人),就會在描述自己個性時,偏向覺得自己的個性是平均於一般大眾的;另外,我們也喜歡把自己喜歡的人,描述的與大眾比較相似,我們似乎內心都希望,那些自己喜歡的人,應該是常態,是跟大家很相似的,而非我們一直以為的要與眾不同。所以理想中的對象,往往我們期望他很「平凡」(在平均之間)。

判斷別人的性格比我們想像中的難,原因不在於我們資料太少,而在於我們的判斷很容易受到偏好影響。這聽起來有點廢話,但我們時常忽略這個事實,那些我們喜歡的人,我們總是理想化地把他們想個很「常態」,超過於他們真實的樣貌。有趣的是,這反映了,那些跟你最好,最麻吉,最親密的人,可能時常是你生活中最不了解你的人,根據這個研究而言,因為她們常常在判斷你的性格上有所偏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最愛你的人,常常是最不了解你的人?!...)

註1:Borkenau, P. & Leising, D. (2016).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personality: What analyses of trait profiles have told us about personality judgment—so fa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228-23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