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光靠視訊,遠距戀愛就能長久!沒有實際互動,流失的情感究竟有多少?

2016-09-21 18:10

? 人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派翠西亞.格林菲爾(Patricia Greenfield)專精數位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她向《紐約時報》表示:「你該愈晚給孩子手機愈好,以利親子間的溝通。」我很同意。如果小孩是以極易上癮的手機遊戲為主要娛樂,會錯過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對身體成長與社交技能不利,而且會逐漸累積壓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在《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上讀過一件事,也在造訪日本時親耳確認:100萬個日本人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避免網路以外的任何社交接觸,其中多數為十幾歲的少年。他們不願工作,長期繭居在房間裡——時間從6個月到超過10年不等。其中41%的人過著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生活長達1至5年。官方調查指出他們把多數時間花在網路世界,原因是真實世界壓力太大。西方世界有多少壓力過大的青少年也過著缺乏社交活動的生活,不肯離開自己的房間?我十分好奇。

根據美國凱瑟家族基金會的研究,兒童每天平均用智慧型裝置聽2.5小時的音樂,幾乎看5小時的電視跟電影,花3小時上網跟打電動,卻只花38分鐘閱讀。換言之,兒童每週總共花75小時在視聽媒體上,而這還不包括他們每天花1.5小時傳簡訊,外加講半小時的手機;而這要靠手機才能做到。

先前替凱瑟家族基金會工作的薇琪.萊德奧特(Vicky Rideout)表示:「你再也不必坐在電視機前面,按照播放時段收看電視節目。兒童可以在臥室用筆電看電視,也可以在校車上用手機看。」相較之下,藍色寶地的兒童把日子花在活動身子,積極參與跟其他村民的共同活動。

網路會大量耗用一個人的認知處理。青少年要是把多數空閒時間花在網路上,會很難把注意力從頭腦轉移到身體,也就難以妥善感受情緒並加以解讀,從而損及自己跟朋友、家人與整個外界的互動關係。

不妨想一想,簡訊並未透露細微情緒,比不上從電話聽到對方的聲音。我們當中有些人是成長於市話的時代,還記得當初不會收訊不良(「喂,你聽得到嗎?我聽不到你的聲音......」),也不會遭插播打斷。即使是在收訊良好的地方,手機也不像市話能帶來一種跟他人全然連繫的潛意識滿足感。我常會問別人是否有市話,然後用我的市話打給對方。我用可靠的市話時,身體感到驚人的放鬆。你不妨試試看,然後就會懂了。多數年輕人根本沒有這種經驗。

同理,照片分享平臺Instagram 上的照片只能稍微激起情緒反應,比不上彼此碰面分享、觀賞與討論照片的實在感。在社群網站取代相簿以前,我們是一起坐在沙發上看照片,說說笑笑,講著故事,分享照片背後的個人意義與回憶,讓影像變得更加鮮明。關係智慧(relational intelligence)是我們動物天性的基石,在網路空間卻受到阻礙;原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與片刻間的神情變化能傳遞細微訊號,在網路空間卻付之闕如。即使像通訊軟體Skype 這種先進技術也無法滿足我們先天的生理需求,缺乏實際的接觸——例如握手、擁抱與拍肩。人類不是演化來面對這種數位疏離感,正如不是演化來在水底下生活。

短短十年出頭,我們變成高科技生物,但演化的腳步沒這麼快。適應,可以;演化,不行。我們多數人因此失去平衡,生理方面受頭腦優先的生活方式所困,把身體拋諸腦後。手機、平板、電動與電腦愈是主宰生活,身體愈是感到壓力。我們很少從事肢體活動,很少接近大自然,卻愈來愈常盯著螢幕,漸漸遠離身體,也就漸漸接近壓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找回全身智慧:傾聽身體的聲音,隨時紓壓、不被情緒綁架、清除病毒想法,讓你更有自信與成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