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該如何避免使用者為了賺積分而大量留言、降低答題的品質呢?
Brainly為每則回應設下了三道關卡:先用程式過濾垃圾訊息、無意義回覆,接下來讓使用者評分,剔除明顯的錯誤,最後由700多位專家志願者 (包括高年級學生、學校教師、教授等等) 檢視答題內容,視情況要求答題者補充詳細的解題過程或修正邏輯錯誤。歷經層層考驗留下的最佳答案才給予最多的積分。
每週、每月、每季還會表揚獲得積分最多的用戶,並邀請他們加入平台管理員的行列,一起提升答題水準,鼓勵這些熱心用戶做出更多貢獻。
3. 用虛擬平台的大量數據改善實體傳統教育
Brainly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廣告以及付費會員,約有15%的會員願意付2~3美元的月費享受優先解答、無廣告、無限量瀏覽等付費版功能。
不過,執行長Borkowski認為這樣的獲利模式無法長久穩定,他們得開始思考如何從Brainly累積了10年的大量數據中淘出讓投資人眼睛一亮的金礦。而從諸多訪談中,可看出Borkowski對Brainly的未來規劃大致有兩個方向:改善自己、提升用戶。
雖然用戶活躍,但目前在Brainly的平台上仍有約2千萬題作業沒有被解答,而主要原因是發錯討論區 (高中題目出現在國中討論區)、或是題目沒被對的人看到 (擅長數學的人不回答歷史題目) 。
因此,未來Brainly規劃引進「機器學習」技術,靠演算法預先把每個問題依領域、學程、難易程度分類,再找出擅長這類題目的用戶主動發給他們,進一步提升答題的回覆率和品質。
另一方面,從提升用戶的角度思考,經營團隊從數據中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土耳其的學生除了問問題,也把Brainly當聊天室和其他人哈拉、俄羅斯和波蘭的學生很用功,會主動瀏覽其他人的作業,把Brainly當成練習的題庫。此外,大部分國家的使用者介於13~19歲,但在巴西因為教育制度的關係,有許多25歲以上的使用者試著繼續完成高中學業。
從這些現象中,Brainly瞭解世界各地的學生對什麼類型的題目感到困擾?學生提問的方式如何影響答題的意願?或者是,對於同一道題目,哪一種解題過程獲得最高的評分?
接下來,再根據這些「洞見」與各地的教育機構合作,邀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加入「焦點團體」,探究為什麼實體教學中缺乏這類有用的幫助?相關單位怎麼修正教學方式?相對地,家長和教師也會提供現場教學的實務經驗,讓Brainly試著把這些經驗融入平台,也因此使Brainly得以從「社交學習平台」擴展到「教育顧問」的角色。